美国《军事观察》不知从哪里得到消息,发表了一篇报道,称中国造出了全球成本最低的自杀式无人机,还把它和伊朗的小“摩托”相提并论,说售价只有一万美元。这个说法一出,很多中国网友就不干了,认为外国人根本不了解中国的制造能力,甚至有人觉得一万美元的价格报得太高了。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说到伊朗的这种自杀式无人机,大家应该不陌生——在俄乌战场上它们表现得很活跃。虽然速度不快、技术看起来比较老套,但优点是便宜耐用,不论是打坦克、炸油库,还是摧毁敌方火炮阵地,这类无人机都能干很多“脏活儿、累活儿”。
其实在去年的珠海航展上,中国就展出过几款类似无人机,外形上和伊朗的小“摩托”相似。美国方面也承认,中国展出的这些型号价格只有原版的一半还不到。即便如此,还是有人觉得价格偏高,甚至有人说换算成人民币也贵。听起来有点夸张,但细算下来也确实有讨论空间。
咱们现在的制造能力到底有多强?有俄罗斯专家算了个账,估计中国现在每月能生产大约50万架无人机,战时可能提到70万架——这里说的主要是民用小型无人机。单看数目可能感觉不多,但如果把这种产量投到俄乌那样的战场,供给一年的话应该还有富余。不过我个人觉得这类外国估算常常低估中国,毕竟他们习惯用自家标准衡量中国,结果往往不准确。
事实上,中国的制造业占全球产能的很大一部分——全球钢铁产量大约60%来自中国,锂电池材料有约77%由中国生产,稀土材料更是中国的强项。稀土永磁体的全球供应中,中国占比接近90%。这些要素构成了中国在应对外部压力时的重要底牌。现在产量看似不高,很多时候不是因为产能不足,而是因为订单不足;一旦开足马力,产能会远超某些外界的估算。产能上去了,成本自然会下降,所以网友们说一万美元一架还贵,也有其合理性。
随后,美国方面也承认他们此前对价格的判断有误,还指出美元在美国本土的购买力远低于在中国的购买力。换句话说,同样一款无人机在美国生产和销售的成本可能会高出好几倍,售价甚至高出更多,这就是两国工业体系差异带来的结果,美国对此也不得不承认。
不过在我看来,如果这种低成本无人机在国际市场上大量流通,就意味着军事装备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低价、大量、广泛可得。这会改变未来局部冲突中武器的使用方式。当然,不管国际局势如何变化,中国在制造方面的持续发展和投入不会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