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驾驶飞机,通常简称为“无人机”或“UAV”,是一种能够通过无线电遥控设备或自主程序控制装置来操作的飞行器,而无需搭载人员。与有人驾驶的飞机相比,无人机通常更适用于执行那些对人员来说过于危险、恶劣或繁重的任务。无人机根据其应用领域可分为军用和民用两大类。在军用领域,无人机通常用于侦察任务以及作为靶机。而在民用领域,无人机的应用领域广泛,包括但不限于航拍、农业、植保、自拍摄影、快递运输、灾难救援、野生动物观察、传染病监控、测绘、新闻报道、电力线巡检、救灾工作、影视制作等多个领域。
二、无人机分类情况
无人机根据用途主要可以分为军用和民用两大类。军用无人机通常用于侦察、监视、情报收集以及战斗任务,在军事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提升现代战争中的信息化和无人作战能力。而民用无人机则在多个行业展现出强大的潜力,广泛应用于物流配送、农业监测、灾害救援、环境保护和影视拍摄等领域,极大地提高了效率和精确度。无人机在科学研究中也有重要应用,科学家们利用无人机进行气象观测、地质勘探、环境监测和野生动物保护等项目,帮助获取传统方式难以获得的数据,推动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与发现。
三、无人机产业链概述
无人机上游行业主要是无人机设计研发、金属材料、复合材料等;无人机下游主要是军用领域、航空拍摄、灯光表演、农林植保等。
四、中国无人机行业监管体制
无人机系统主要应用于军用和民用领域,其中军用无人机制造业的主管部门为工信部、国防科工局、装备发展部和国家保密局等;民用无人机制造业主管部门为工信部、民航局等。
为加快无人机的应用,我国陆续发布了许多政策,如五部门联合发布的《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到2030年,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特征的通用航空产业发展新模式基本建立,通用航空装备全面融入人民生产生活各领域,成为低空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力,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
六、全球军用无人机行业发展历程
无人机在军事领域的应用经历多个阶段,不同时期的任务角色和技术不断演进。军用无人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当时主要用于充当训练靶机,技术相对简陋,依赖机载计算机进行部分或全自动操作。由于当时的无人机航速较低、信号强度弱,容易受到干扰,实战应用效果有限。随着技术的进步,军用无人机逐渐从最初的靶机任务,扩展到情报侦察、通信中继以及自主攻击等任务。在1991年海湾战争中,美军首次大规模使用“指针”和“先锋”等无人机,成功获取了伊拉克军方的雷达目标信息,大幅提高作战效果。这段时期,无人机在战场上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实时侦察和战术支援方面。
2001年,美国在阿富汗战争中进一步发挥无人机的作战潜力,“捕食者”无人机首次成功对地面目标实施远程精确打击,标志着无人机从侦察工具转变为作战武器的里程碑。此后,无人机被广泛用于战场上的直接攻击任务,成为现代军事力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前全球军用无人机的发展呈现多样化趋势,美国和以色列在技术和应用方面保持领先地位,西欧和部分发展中国家也在积极追赶。目前,全球有超过两百种军用无人机型号,其中以色列、中国和美国在无人机系统出口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澳大利亚、土耳其、瑞典、意大利等国也逐步进入无人机市场。
七、全球无人机行业发展现状
自2022年以来,无人机在俄乌战争中展现其强大的作战效能和对战场深远影响。无论是在战场侦察、目标识别还是精确打击等方面,双方都依赖无人机执行关键任务。通过无人机的高效侦察,地面目标能够迅速被锁定,实时情报也为指挥官制定作战计划提供了重要依据。另外无人机的机动性和隐蔽性使其能够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中灵活作战,迅速响应局势变化,对敌方设施和部队实施精确攻击,进一步改变了现代战场的作战方式。
近年来,全球无人机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据统计,2019年全球无人机行业市场规模为855.1亿元,到2023年全球无人机行业市场规模增长到1645.57亿元,五年复合增长率为17.78%。在需求市场方面,2023年全球无人机需求量达到1066.78万架,同比增长11.17%,供给方面,2023年全球无人机产量达到1085.45万架。
八、中国无人机行业发展历程
我国无人机发展起步于军用无人机,早在1960年,中国就开始无人机技术的研究,并在1964年成功推出Ⅰ型无人机靶机,随后在1970年代完成了Ⅱ型无人机靶机的研制。1980年,国家正式批准无侦-5型号定型,并于1981年开始装备部队,主要用于巡逻和战术侦察任务。这个阶段国在无人机技术领域的一次飞跃,为日后无人机技术的发展奠定基础。
进入20世纪末,中国无人机技术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西安爱生技术集团成为国内首家主要的无人机研制厂商,推动中国无人机产业的进一步扩展。随着技术的成熟,中国无人机市场逐渐从军用扩展到民用领域。2012年,大疆创新发布首款面向消费者的无人机,开启了中国民用无人机市场的快速增长期。如今,中国的无人机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农业、物流、影视拍摄等各类民用场景,并在全球无人机市场中占据主要市场份额。
九、中国无人机行业发展总体概况
无人机产业已成为我国低空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近年产业发展迅猛,整体水平位居世界前列。我国在无人机应用领域表现突出,尤其在民用无人机市场上更是占据全球超70%的市场份额。根据民航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无人机设计和制造企业约2000家,运营企业接近2万家。国内注册的无人机数量达到126.7万架,较去年增长32.2%,累计飞行时长达2311万小时,增长11.8%。根据工信部的统计数据,截至2023年底,中国量产的无人机型号已超过1000款,据统计,2019年中国无人机产业规模为504.12亿元,到2023年中国无人机产业规模增长到1264.3亿元,CAGR为25.84%,2019-2024年中国无人机产业规模如下:
注:产业规模区别于市场规模;产业规模包括制造、配件、运维等市场
十、中国无人机行业发展特点分析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无人机市场规模在全球市场占比为35.26%,中国需求量占比39.82%,产量产比69.73%,细分市场方面我国消费级无人机产值在全球市场占比73.26%,工业级无人机产值占比54.05%,具体如下所示:
十一、中国无人机行业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全球军用无人机市场中,我国的占比仅为22.84%,明显低于全球的41.65%水平,显示出我国在军用无人机领域的投入仍然不足。虽然中国在无人机技术方面有一定的进步,但与美国等领先国家相比,仍在关键技术上存在差距,特别是在航空发动机、隐身材料、主控芯片、陀螺仪和人工智能融合等核心领域。这些技术短板限制我国军用无人机的整体性能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从出口市场来看,我国无人机的出口总量较高,但主要集中在低价位的消费级无人机,军用无人机的出口比重较小,反映出我国在高端军用无人机市场上的影响力仍显不足。
在民用无人机市场,尽管我国工业级无人机的市场份额达到69.18%,但从需求来看,消费级无人机仍占据84.47%的主导地位,数据表明工业级无人机市场仍有较大的开发潜力。然而,工业级无人机面临较高的价格门槛和操控难度,一旦发生碰撞或失控,用户将承受较大的经济损失。在应用场景方面,平原地区因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对植保无人机的需求相对有限,而山丘地区尽管对无人机需求较高,但由于种植面积分散,且小农户的经济承受能力有限,植保无人机的推广也面临成本与需求的不匹配问题。这些市场痛点表明,工业级无人机的推广在特定场景和用户需求上仍有待优化。
十二、中国无人机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作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之一,中国在军事领域的发展与其经济实力相辅相成。近年来,随着国际局势的复杂化和国家安全需求的提升,增强军事力量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一环。2024年,中国的军费预算达到1.66万亿元人民币,比2023年增长了7.2%。虽然军费总额稳步增长,但更值得关注的是军费结构的变化,特别是在新兴技术和装备方面的投入持续增加。无人机作为现代战争的重要工具,其在情报侦察、战场支援、战术打击等领域的作用日益显著,为国家的战略威慑能力提供有力支持。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创新军事战略指导”和“打造强大战略威慑力量体系”重要目标,标志着我国国防战略的重大转型和升级。“新质新域”概念的提出,是对未来战争形态变化的前瞻性布局,不仅体现我国国防战略向智能化、信息化方向的转型,也彰显我国在面对未来复杂多变的国际安全形势时的自信与战略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