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参赛选手与评委会主席崔愷院士合影
本届竞赛以“有机更新、低碳木构——基于低碳材料的城市更新本土设计策略”为主题,强调在城市更新的大背景下,紧扣中国本土城市更新这一时代背景,通过对木材等低碳材料的发掘和利用,在创造适宜的行为活动场所的同时,精密调控全生命期碳排放,从而达成良好的建筑设计与低碳节能的双重目标。
获奖作品展示
Y HOUSE——让庭院随自然呼吸的木构探索
学生团队
韦海璐 |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技术与科学研究所,研究生一年级
罗璘曦 |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智能设计与先进建造方向,研究生一年级
沈 潇 |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智能设计与先进建造方向,研究生一年级
角元昊 |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技术与科学研究所,研究生一年级
吴纪源 | 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本科四年级,已推免至建筑学院指导老师
沈宇驰 |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助理研究员,至善博士后
王 伟 |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 设计背景介绍
本次竞赛作品选址位于南京市秦淮区马道街161号,处于南京历史街区中。场地原建筑经历多次拆建加建,现仅保留三进院落,屋顶已损坏但木结构保存较好。总建筑面积为1400平方米,共有30户71人居住,大多为中老年夫妻或一家三口,有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建筑存在“居市之困”(活动空间缺乏)、“逼仄之苦”(人均居住面积远低于南京住房标准)、“一隅之衰”(建筑破坏严重及建筑内部舒适度较差)的问题。因此设计采用“低技、低干预、低成本、高能效”的绿色技术,保护历史建筑的文化价值,提升整体生活品质。
场地现状航拍图
设计模型的鸟瞰图
历史沿革与建筑演变图
2、 设计创新点
1) 设计将原建筑内改建加建部分拆除,保留了建筑原结构和场地内原有三棵树; 通过重新划分空间并增设老虎窗,改善居住环境; 东侧新建建筑为居民提供阅览、休憩空间,采用CLT木结构重新诠释木结构建筑,保留历史建筑特色;原建筑与新建建筑庭院均设Y型柱形成优质庭院公共活动空间,呈现历史风貌的和谐统一。2) 设计对空调外机进行处理,引导排风。Y型庭院充分配合空调外机,冬季形成阳光温室,夏季形成拔风效应,改善庭院风环境; 采用冷屋顶反射太阳辐射,减少建筑得热,相比传统屋顶,可节约高达40%的能耗,延长屋顶使用寿命,减少维护成本,并采用双层屋顶促进室内采光通风,防止水渗入建筑物内部; 在新建建筑部分安装太阳能储电设备,使旧建筑成为旧建筑的“充电宝”,实现建筑零能耗设计。
3、设计图纸
生鲜剧场·城市展廊-- 豆菜桥菜市场改造策略
学生团队陈兆伦 |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本科三年级刘佳蕾 |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城乡规划专业本科三年级刘雯琪 |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城乡规划专业本科三年级马怡宁 |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本科三年级张添仁 |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本科三年级
指导老师
陈晓扬 |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1、 设计背景介绍
本次竞赛作品选址豆菜桥菜市场,地处南京城市中心,新街口区域,是城市由闹转静、由商办功能转文教居住功能的转折点。对于这座城市来说这个转折点的现状过于“普通”,缺乏一种可唤起城市记忆的城市意向,因此在设计中,团队试图在这个特殊的转折点处挖掘菜市场这一城市要素被塑造的可能性。设计基于模块化木构的基础策略将豆菜桥菜市场拓展成为一个城市公共展廊,挖掘菜市场的买卖交易中仪式感,发现其公共空间中的潜力,让普通的生活亦可在“舞台”上被展出。
基本策略展示-剖透视
2、 设计创新点
1)设计作品以木构与绿色建筑设计出发,对应买与卖的行为,两种不同的空间被塑造与并置:卖方空间净空较高,木构的十字双柱起到空间限定的作用,围合出一个正方形售卖区,配合顶部洒下的光线,形成戏剧舞台般的展示效果;买方空间环绕在周围,净高降至3.5米,转变为一个较为亲人的尺度。2)设计将核心构建为两种十字拱形木柱,完成不同的空间需求,以柱型的变化来适应建筑的通风采光需求,做到雨水回流利用。3)建筑同时使用多种被动式设计,保留建筑原有的部分混凝土墙体作为蓄热体,也对建筑的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问题进行计算,以低碳作为建筑设计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