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期,充电宝质量问题引发社会关注。据媒体报道,移动电源锂电池3C认证新规已正式实施,根据此前规定,所有未取得3C认证的充电宝、锂离子电池及相关产品,将不得继续生产、进口或销售。记者走访发现,海口部分实体商铺售卖的充电宝均带有3C认证标志,个别线上店铺售卖的充电宝商品鱼龙混杂。
记者 林鸿晖 文/图
记者走访
实体商店销售充电宝均带有3C认证标志
记者在碧海大道一家品牌零售店内看见,在售的多款充电宝商品均带有3C认证标志,价格从69.9元到99.9元不等,售价较高的充电宝电池容量相应较大。店内有一款充电宝商品的广告牌,其中“3C安全认证,可上飞机/高铁”“国际3C认证 安全放心”“2025年6月起,无3C禁上飞机”字样格外引人注目。
记者在义龙东路一家手机配件店内看到,该店售卖的充电宝不仅款式繁多,而且均标注“国家3C认证”“3C认证”字样。该店店员表示,去年店里就把没有3C认证标志的充电宝下架了,目前店内售卖的充电宝均带有3C认证标志。另一家手机配件店店员告诉记者,店内在售的充电宝都带有3C认证标志,具备快充功能的充电宝会比同规格的充电宝要贵,自带充电线的充电宝也跟同规格不带线的充电宝价格有所差别。
线上店铺销售的部分充电宝没有3C认证标志
记者在某电商平台搜索“充电宝”发现,相关商品价格从19.5元到465.6元不等,多款商品主页标签带有“3C认证”字样,商品名称中也有“3C认证”字样。但记者发现,部分商品存在证书图片无当前商品型号、3C认证标志错误等问题。
记者选择“销量优先”排序看到,一款月售34件,售价28.8元的充电宝商品页面,商品图片虽有3C认证证书,但型号却未出现在证书图片中。在另一款售价19.5元的充电宝商品页面,展示的图片不仅没有3C认证证书,且充电宝表面印制的“3C认证标志”为反向。在一款已售65件的充电宝商品页面,该商品外包装上的信息均为英文,且在外包装上未见3C认证标志。
律师说法
伪造3C认证证书或构成伪造国家机关证件罪
泰和泰(海口)律师事务所律师刘鹏表示,根据《产品质量法》第26条、第33条规定,若生产和销售时未遵循3C认证新规,其生产的产品可能被视为不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从而导致生产者和销售者可能面临责令停止生产、没收违法所得、吊销执照以及罚款等行政处罚。同时,在情节特别严重的情况下,如充电宝因未遵循3C认证新规而导致重大安全事故,造成人员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生产商的相关责任人员还可能承担刑事责任。
刘鹏告诉记者,《产品质量法》第38条规定,销售者不得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否则将被行政主管机关处以罚款等行政处罚。若假认证产品引发安全事故(如爆炸、燃烧),还可能会被追究相应的刑事责任,其中伪造3C认证证书或标签,有可能构成伪造国家机关证件罪。
刘鹏提醒,消费者应当优先选择知名品牌并通过品牌官网、授权电商旗舰店或大型商超等正规渠道购买充电宝,警惕“三无”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