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军方在倾转旋翼机的研发上投入了近四十年的时间,经历了无数实验和挫折。早期的项目不仅试验性强,而且频繁遭遇失败,导致巨额的资金与精力付诸东流。这些投入如果用来建造几座城市都绰绰有余。尽管如此,这些努力为今天的技术积累奠定了基础,最终带来了实战中的应用。
相较之下,中国的航空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得天独厚的起点让人眼前一亮。中国迅速跳过了许多早期技术的积累阶段,直接朝着全球最前沿的设计迈进。当首款有人驾驶的倾转旋翼机曝光时,业内外人士普遍认为,这一战略步伐稳健而精准,展示了中国航空工业的强大实力。
美国的倾转旋翼机研发之路始于上世纪50年代,当时他们的目标是让传统的直升机能够飞得更快、更远。比如像黑鹰这样的直升机,最大巡航速度只有280公里每小时,航程较短,总体性能在战场上相对局限。1951年,贝尔公司启动了XV-3项目,这是最早的倾转旋翼实验。该机的旋翼可以从垂直起降转为水平飞行。1955年完成首飞,尽管当时的速度可以达到300公里每小时,但飞机的振动过大,稳定性差,屡屡发生坠机事件。经过这些教训后,项目暂停了数年。直到70年代,贝尔与NASA合作开发了新的倾转旋翼机——XV-15。1977年,XV-15成功首飞,这一机型更加稳定、可靠,证明了倾转旋翼技术是可行的,其速度提升到了300节,航程也得到了显著增加。这个成功为后来的V-22“鱼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V-22“鱼鹰”项目是美国军方倾转旋翼机研发的巅峰之作,始于1981年的JVX计划,由贝尔与波音合作开发。1986年,V-22开始全规模开发,并于1989年成功首飞。V-22的设计将发动机和旋翼整体倾转,起降时像直升机一样垂直,平飞时则像固定翼飞机。它的巡航速度接近500公里每小时,作战半径可达700公里,远超黑鹰直升机。V-22的投入使用彻底改变了美军的两栖作战模式,尤其在远程兵力投送和物资运输方面,成效显著,伊拉克和阿富汗战场上频频可见其身影。然而,V-22的问题也随之而来:高复杂性和高维护成本使得事故频发,其中一起1991年的事故就造成了30人死亡。2000年发生的两起致命事故,导致了23名海军陆战队员丧命,国会因此介入调查,项目几乎被迫停摆。
更为严重的是,V-22的成本远超预期。最初的预算是25亿美元,到2008年时已经突破270亿美元,而未来的追加费用估计将达到272亿美元。每飞行一小时的成本高达两万美元,几乎是同类直升机的两倍。直到2007年,V-22才正式进入服役,并陆续为海军陆战队和空军所装备。海军版CMV-22B直至2021年才投入使用。尽管V-22已经飞行了超过50万小时,展示了其在战场上的潜力,但它的问题依旧未得到根本解决。2023年11月,美军的一架V-22在日本近海坠毁,造成8名美军士兵死亡,2024年又发生了一起事故,金属疲劳问题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目前,美国军方已计划在2026年结束生产,预计生产量将达到400架左右。
随着V-22的经验积累,美军的下一代倾转旋翼机——V-280“勇士”逐步崭露头角。V-280的设计优化了旋翼和减速器的倾转方式,发动机则固定不动,从而减少了结构复杂性,降低了风险。该机型于2013年首度亮相,2017年完成首飞,最大飞行速度为520公里每小时,航程达到3900公里,可搭载12名士兵。2022年,V-280在陆军FLRAA竞标中获胜,并于2025年正式命名为MV-75。原型机已经飞行了超过200小时,最高时速可达305节。预计到2027年将开始用户测试,2031年将正式投入使用。尽管这一路的技术积累和研发进展令人瞩目,但高额的投入和频繁的事故仍让公众对美军倾转旋翼机项目心生疑虑。
与美国不同,中国的航空工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十分迅猛,特别是在无人倾转旋翼机领域。中国早期就布局了包括彩虹-10和镧影R6000等无人倾转旋翼机项目。R6000是由联合飞机集团研发的六吨级无人机,于2024年9月发布了全尺寸模型,这款全球首个同级别的无人机,具有2吨的载荷,巡航速度450公里每小时,航程达到2000公里,垂直起降性能使其在复杂地形中尤为适用。2025年4月,这款无人机正式下线交付,标志着中国在倾转旋翼技术上的突破与成熟。
更加引人注目的是中国首款有人驾驶的倾转旋翼机,这一机型直接对标了V-280“勇士”的设计路线。该机的发动机固定,旋翼和减速器倾转,避免了V-22的整体倾转设计中的复杂问题,结构简洁,重量轻,维护更为便捷。中国并未走V-22的老路,而是从无人机的经验出发,跳过了某些传统的技术积累,直接采用了分体式的构型。早期无人机项目如2019年珠海航展上的彩虹-10,以及2024年新加坡航展上展示的UR6000模型,都是中国在这方面的技术积累。中国的这一系列发展不仅服务于军事需求,也有着广泛的民用潜力。倾转旋翼机在灾后救援、山区医疗物资运输、短途城市间的点对点运输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尤其在电动化趋势下,电池驱动系统响应快,机械故障少,未来的潜力不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