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月23日,联合国安理会举行了一次讨论乌克兰局势的会议。会议上,美国代表突然点名中国,指责中国企业暗中为俄罗斯提供无人机的关键零部件,声称这将加剧冲突的蔓延。几天前,路透社独家披露了一则重磅消息——中国制造的发动机被伪装成“工业制冷设备”,借此绕过西方的制裁,送往俄罗斯的一家国有无人机制造商。令人震惊的是,这一切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合同、发票和运输文件等证据为凭。
根据这些文件,从发票、海关单据到企业内部邮件,拼凑出了一条隐形的供应链。这家俄罗斯无人机制造商名为Kupol,是俄罗斯国防部的外包合作方。去年9月,Kupol首次被曝出使用中国制造的L550E型航空发动机,其供应商是厦门林巴赫航空发动机有限公司。美欧迅速反应,将厦门公司列入制裁名单,企图切断这一技术供应链。然而,没过多久,一家名为“北京西超国际科技贸易”的中国公司悄然替代了厦门林巴赫,接过了发动机供应的接力棒。
根据路透社披露的资料,这些发动机并没有以“航空设备”名义出口,而是以“制冷设备”的身份被出口。运输路线清晰且无可指摘:货物从北京起航,经莫斯科中转,最终抵达俄罗斯的Kupol工厂。文件显示,西超公司通过俄罗斯的前沿公司SMP-138进行交货,之后再由LIBSS公司分发至Kupol。整个供应链设计严密、环环相扣,几乎没有漏洞。
这一“技术绕行”方式的关键在于,它使得整个出口流程既不需要向中国监管部门特别报备,也不会触发西方金融体系的警报。更令人关注的是,运输这些“制冷设备”的竟然是中国南方航空和四川航空。这两家公司自去年10月以来,多次参与了这类运输任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表明中国企业在这场国际博弈中的角色。
不久后,路透社再次披露了一则消息,称Kupol与俄罗斯国防部签署了一份生产协议,明确目标是到2025年生产6000架Garpiya-A1型攻击型无人机,产量是去年三倍之多。这款无人机基于伊朗Shahed型号改进,具备远程飞行、高载荷以及高度自动化的特点。乌克兰方面确认,每月大约有500架这样的无人机被用来打击其境内的目标,无论是军事设施还是民用基础设施,都未能幸免,造成了大量的伤亡和严重的基础设施破坏。
更让人担忧的是,在这份生产协议中,Kupol明确提到,关键零部件之一——发动机,将由中国企业提供。这不禁让人疑问,是否意味着中国企业的技术正在间接助力俄罗斯在乌克兰前线的军事行动?对此,中国外交部立即作出回应,明确表示中国企业“不知情、不支持、不参与”,并强调中国严格执行“双用途商品”的出口管理,始终未向任何交战方提供过致命武器。
中国外交部还指出,针对没有国际法依据、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单边制裁,中国坚决反对。实际上,这种“技术绕行”的做法并非中国企业的首创。早在西方国家内,便已有企业通过中东或东南亚的第三方国家,向俄罗斯提供军事相关设备。只是当中国企业在这一领域被指责时,似乎所有的责任都被推向了北京。
欧盟显然也已经意识到这一点。近日,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宣布将访问北京,讨论的重点之一就是“中俄技术走廊”问题。7月2日,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贾·卡拉斯曾公开向中国外长王毅表示关切,认为中国公司对俄罗斯战争机器的支持可能对欧洲构成“战略威胁”,并呼吁中国加强海关和金融监管,减少对军事用途的双用途商品的外流。
与此同时,美国也在联合国安理会打出了“情绪牌”。美国代表谢伊直言,若中国真心希望推动和平,就应立即停止向俄罗斯提供无人机零部件。她还指出,在乌克兰前线回收的俄军无人机中,频繁发现中国制造的控制系统、导航模块甚至电池。然而,面对这些指责,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当场作出回击,明确表示中国不是乌克兰危机的制造者,也从未向交战方提供过致命武器。他的一句话掷地有声:“美国应为其言行感到羞耻。”
这一场外交风波迅速引起了国际舆论的广泛关注。支持中国的声音认为,西方的制裁体系本身漏洞百出,而指责中国无非是在“甩锅”。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企业在工业制造能力方面的崛起,已经达到了令世界瞩目的高度。
就在上周,一家中国民营无人机公司在社交媒体上展示了自研的巡飞无人机,声称其月产能可达2万架。这个数字令人震惊:俄罗斯目前自杀式无人机的月产量仅为2000架,已经被誉为“倾全国之力”。然而,中国的一家普通民营企业,竟然能够生产出比俄罗斯高出十倍的产能,这几乎把北约和俄罗斯都甩在了身后。
这款无人机不仅能够搭载50公斤的载荷,而且具备飞行上千公里的能力。其外形与俄罗斯的“天竺葵-2”相似。这一切表明,中国不仅具备强大的制造能力,还能够完成设计、集成、测试等一整套流程。相比之下,俄罗斯还需要从朝鲜引进技术工人来扩大生产线,计划将月产量从2000架提升到5000架。
中国拥有的制造能力是显而易见的:仅凭100家大型民营无人机企业,中国每月就能够实现200万架的潜在产能,是俄罗斯的千倍。更不用说,中国摩托车的年产量接近2000万辆,这背后意味着中国对二冲程发动机的控制力远远超过俄罗斯。而Garpiya无人机所需的L550E发动机,在中国民用动力系统供应链中几乎是基础配置。
如此强大的工业制造能力,已成为中国工业体系的真实写照。从原材料到芯片、电池、甚至电机,中国企业几乎无需从外部采购即可完成所有生产环节。这也正是美国最为忌惮的地方。美国希望通过大量的低成本导弹来压垮中国防线,但现实是,中国在“廉价”和“数量”上已经遥遥领先。
这场看似简单的“无人机战争”,实际上已经演变成了全球工业体系的较量。谁能在最短时间内制造出最多、最稳定、最具性能的无人机,谁就能在未来战场上占据主动权。中国,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已不再是那个单纯依赖“采购”的角色,而是已成为全球工业的“定义者”和“制造者”。
西方将中国企业与俄罗斯的技术合作视为威胁,但却忽视了一个事实:中国企业在全球无人机市场中的份额已经达到了75%,其中大部分产品都是民用。中国从未批准过任何军用设备出口给交战方。最终,所有的质疑似乎都在回避一个关键问题:中国的崛起,已经不仅仅是“偷师模仿”的结果,而是靠着完备的产业链和体系的真实崛起。Kupol、Garpiya、L550E等,或许只是冰山一角。真正让西方担忧的,不是几台发动机的流转,而是中国背后强大的工业能力、资源整合能力以及全球技术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