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突然关心起腾龙了呢?是因为我发现这家公司老是出一些奇奇怪怪的镜头:
35-150mmF2-2.8Di III VXD
50-400mmF4.5-6.3 Di III VXD
20-40mmF2.8 Di III VXD
70-180mmF2.8 Di III VXD
看起来都不是什么“正经的”焦距规格 而用户群里交流的时候,那些“A063、A036、A058”之类的暗语也是让不明就里的人一头雾水。
等等,“67mm俱乐部”又是什么?
再一打听,像35-150mmF2-2.8Di III VXD、28-75mmF2.8 Di III VXD G2这些镜头都还得加价才能买得到。
虽然很多年前有使用过腾龙为索尼单反推出的镜头,但那些都是老黄历老设计了。我想看看现在的腾龙到底到了什么程度,是什么给经销商勇气加价卖?
说到以往的印象,单反时代的腾龙,基本上就是“画质肉、价格低”的原厂替代品,用过之后也没留下什么很深刻的感受。
最近,我试用了28-75mm G2和35-150mm这两支镜头,感觉真的有些东西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对设计、对画质、对操作,以及对腾龙产品线的布局,我都有些想说的。
— 样片先行
28mm-75mmG2 /35mm-150mm
更多超清样片,请观看视频节目
腾龙镜头目前主要是针对索尼微单相机推出的E卡口镜头,并且也已推出富士X卡口的镜头,而且也官宣了即将推出尼康Z卡口镜头。
毫无疑问,目前只要有货就是市场第一占有率的索尼微单,自然是腾龙主要的服务对象。所以,腾龙率先推出索尼卡口的镜头,再辐射到富士、尼康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从2018年28-75mm一代镜头的推出开始,腾龙的产品就开始慢慢地和之前单反时代产生了变化。
而那年开始,有一家厂家的镜头也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那就是索尼。
2018年9月,索尼推出24mmF1.4GM,从此新一批的GM镜头像开了挂一样,以至于现在我都不需要测试就敢盲入。
— 腾龙
150mm另辟蹊径的35-150mm
在这一堆规格怪异的镜头里,我挑了35-150mm这支来试用。
这真的是一个“超规格”的镜头,常见的24-70mm、70-200mm,它一个都不沾。像个调皮的小孩一样,从这两个焦段中掐头去尾地留下了35-150mm,那么它真的好用吗?
网上的风评是:特别适合干活!
适合干什么活?适合什么样的人干活?我带着它是到处瞎拍,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干活。
我的感受是,这支镜头的规格真的挺有意思,在35mm端最大光圈达到了F2,在150mm端也能达到F2.8,所以适用范围还是很广的。
Sony a1+
Tamron 35-150mmF2-2.8 Di Ⅲ VXD拍摄
Sony a1+
Tamron 35-150mmF2-2.8 Di Ⅲ VXD拍摄
Sony a1+
Tamron 35-150mmF2-2.8 Di Ⅲ VXD拍摄
在单反时代,腾龙有一支A043,35-150mmF2.8-4的镜头。
插一句,“A043”就是腾龙的镜头代号。
现在这支35-150mm微单镜头,代号“A058”。
最大光圈全程都比A043大了一整档。
在弱光下、室内、夜晚,自然有更高的手持成功率,虚化效果也会有更好的表现。
对了,教大家一招,回头和腾龙用户聊天,不要说型号,直接说代码,A043、A063,会显得……特别……懂!
当然,A058的82mm口径、1165克的重量,肯定与轻便是没太大关系了。
我在露营旅行中,背着这支镜头在身上,还是要小心照顾一下的。它的存在感,很强!
这个焦距段适合干什么活呢?其实我感觉最适合的是人像拍摄。
因为焦距足够丰富,从35mm环境肖像、到50mm紧凑肖像:
Sony a1+
Tamron 35-150mmF2-2.8 Di Ⅲ VXD拍摄
@35mm
Sony a1+
Tamron 35-150mmF2-2.8 Di Ⅲ VXD拍摄
@50mm
再到85mm经典半身人像:
Sony a1+
Tamron 35-150mmF2-2.8 Di Ⅲ VXD拍摄
@85mm
135mm特写人像,和150mm远距离长焦透视压缩:
Sony a1+
Tamron 35-150mmF2-2.8 Di Ⅲ VXD拍摄
@135mm
Sony a1+
Tamron 35-150mmF2-2.8 Di Ⅲ VXD拍摄
@150mm
感觉基本上包括了人像拍摄中绝大部分的焦距,一支镜头从头拍到底,可以不用换镜头;再加上9片圆形光圈,背景虚化也很唯美。
如果你不拍妹子,临时被单位被朋友抓去拍个会议、活动,相信也是非常有机动性的一支镜头。
我突然被朋友抓去拍了一些摩托艇在水面上飞驰的照片和视频。
他在摩托艇上高速变换着线路,我在游艇上上下起伏晃晃悠悠拍着。
如此高速移动的主体,我为腾龙35-150搭配的是索尼a1机身,使用连续对焦模式以及跟踪对焦。
当时已经夕阳西下,光线条件已经有点暗,等我回到电脑上放大照片查看细节,大部分的照片,合焦率以及对焦精确度都非常高。
Sony a1+
Tamron 35-150mmF2-2.8 Di Ⅲ VXD拍摄
晚霞映衬下的湖水,也变得迷人起来。
Sony a1+
Tamron 35-150mmF2-2.8 Di Ⅲ VXD拍摄
我用不同的景别拍摄了一些画面,也顺便看看这颗镜头的多样性。
Sony a1+
Tamron 35-150mmF2-2.8 Di Ⅲ VXD拍摄
Sony a1+
Tamron 35-150mmF2-2.8 Di Ⅲ VXD拍摄
拿它扫街或旅行,行不行?
当然不是不可以,但我个人觉得这支镜头的重量和体积多少还是会让一部分人放弃这两个部分的应用。
说到底,它更适合用它去拍一些“搞钱”的项目,为了出片,为了满足金主爸爸,体力上多付出一点没关系。
只要出片棒,效率高、可靠性好就行,并且不用经常换镜头。
要用好它,唯一需要考虑的是,端着它拍上3、4个小时,怎样才不会累。另外,如何买到不加价的镜头,也是个问题。
但不管怎么说,这支镜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 腾龙
67mm俱乐部是什么?
腾龙有一批镜头的前口径都是67mm的,网上有不少人都称之为“67mm俱乐部“。
现在这个俱乐部已经有10支全画幅镜头,涵盖了从17mm-400mm的焦距。67mm这个前口径就太友好了,镜头的整体体积和重量都不会太大、太重。
而这个俱乐部里最具代表性的镜头,就是A063——28-75mmG2。
这支全画幅镜头的最大光圈为恒定F2.8,长度只有11.76厘米,重540克,手感非常轻便,装在索尼a7R4之类的机身上,没有什么负担。
这一代的画质方面从MTF曲线看,光圈全开就是非常高的水准,无论是28mm端还是75mm端。
全开就是画质巅峰,完全符合微单越来越高的像素数,以及由此带来的最佳光圈越来越大的发展趋势。
Sony a1+
Tamron 28-75mmF2.8 Di Ⅲ VXD G2拍摄
这张是我在酒吧里手持拍的,完全没有过多的考虑,就是随手一按,但锐度细节真的让人吃惊。
上图放大效果
再来看看这张,黄昏下的人:
Sony a1+
Tamron 28-75mmF2.8 Di Ⅲ VXD G2拍摄
松树上的松针细节非常非常清晰锐利:
放大后效果截图
再看人物那边,身边放着的红酒杯也有着很好的立体感,很神奇的感觉。
放大后效果截图
对焦速度方面也没有大问题。
照片有一定暗角,边缘锐度有所下降。
如果需要均匀亮度的照片,可以打开LR之类的修图软件里的配置文件来改善。
当把这支镜头装上三脚架,拍风光,拍细节。
湖水冲刷,慢门开启,一片小小的景色变得如同从空中俯瞰一般壮丽。
Sony a1+
Tamron 28-75mmF2.8 Di Ⅲ VXD G2拍摄
而此时,我更在意的是内心的表达、是现场的感知。
器材终将要为拍摄服务。
67mm俱乐部里,还有新近发布的50-400mm和20-40mm两支新镜头。
我个人对这两支焦距也不那么“正经”的镜头都有很高的兴趣。
50-400mm
可以打鸟拍野生动物,偶尔拍拍航展或演出也够用。
关键是体积小巧,重量也不算重,它的利用率应该会比150-600或200-600这类更大更重的镜头要高不少。
20-40mm
日常挂机,可能会比28-75mm更有个性一些。
拍个Vlog也能把自个的大脸拍全,配合35-150也是个很好的活动现场工作镜头。
如果有机会,回头我再替大伙试试吧。
— 腾龙TAMRON
超大变焦比?
我在微博上小小地调查了一下,居然最受欢迎的腾龙镜头是28-200mm。
很多用户反馈,28-200作为一支大变焦,改变了他们以往对大变焦画质差的印象。专业摄影师有时为了轻便灵活,也会考虑使用28-200这样的大变焦比镜头。
确实,有的时候,并不是那么方便换镜头。徐老师去登山滑雪的时候,带的就是索尼a7C和腾龙28-200mm的组合。
Sony a7c+
Tamron 28-200mmF2.8-5.6 Di Ⅲ RXD拍摄
非常轻便,画质嘛,放大给你看!
Sony a7c+
Tamron 28-200mmF2.8-5.6 Di Ⅲ RXD
@200mm 光圈全开拍摄
放大后截图效果
几乎每次我在社交媒体上晒专业器材的时候,都会有网友留言:太重啦!背不动!
所以,28-200mm这样的超大变焦比镜头的吃香,真的也不足为奇。
一方面,光学技术的进步,让这支镜头在28mm端做到了F2.8的大光圈,在200mm端的F5.6也不算小,再加上现在微单相机的高感能力普遍都还不错,应付大部分的光线条件也没有太大的问题。
所以,它变成摄影爱好者居家旅行的非常受欢迎的镜头。
这几年索尼的副厂镜头是越来越丰富,选择余地大,这是个好事。
从市场的反馈来看,也确实获得了一席之地。
而我从一些市场活动中也看到腾龙对年轻人市场的转变与重视,比如今年露营大火,但其实腾龙在去年就举办了露营的活动,带着年轻用户体验成年人的”过家家“;
贴合年轻人中的“爱宠文化”,与动物星球手办工作室联名合作,征集用户素材制作手办。与人气IP枸杞联名推出TAMRON摄影枸杞系列手办:
推出了品牌拟人化形象“小龙人”,制作了T恤、滑板等周边,都足以看出他们的转变。
其实,我挺喜欢这种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有活力的竞争状态,希望我们以后有更多的好镜头可以选择~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