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RAW,什么又是JPEG
当我们按下快门后,光线通过镜头照射到相机的感光元件上,感光元件将其转换为形成影像数据的电子信号,这些电子信号不经过任何处理直接存储下来的影像文件格式,就形成了RAW格式文件。简单的说,RAW反映的是从影像传感器中得到的最原始的信息数据包,而非图像。再来说说我们习惯直出的JPEG格式图像,它就是通过相机内置的图像处理器,把RAW文件经过相机拍摄时预设的白平衡、曝光补偿、对比度、饱和度、色彩模式和动态范围等参数设置压缩处理而得到的图像。说白了不论我们使用哪种格式拍摄,相机都要采集原始图片数据,而我们可选择的只是,这些原始数据是要交给相机处理成JPEG格式直出,还是保存为RAW格式由我们自行处理。
说起RAW,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个技术名词,叫色彩深度。色彩深度的单位是bit,普通的jpg照片色彩深度为8bit,这意味着RGB这三种颜色,每个颜色有256个等级,组合起来可以产生总共256*256*256即约1677万种不同的颜色,这是目前主流显示设备的显示极限,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相当够用。
·选RAW有利也有弊
RAW文件与JPEG相比,RAW文件包含的图像信息更多、影调更丰富,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后期空间,例如白平衡、锐度、饱和度等参数信息都可以在后期处理中进行精细的调整,可以帮我们确立一个极为精确的曝光以及色温等一系列不好掌握的精细参数。另外,RAW文件的优点也在于它保存了更加丰富的高光和暗调细节,并且提供了更好的白平衡控制,所以在记录反差较高的场景时更加游刃有余,在还原暗部细节的同时依旧能保持相对较高的画质,并且在拍摄之后可任意改变照片的设置。
3如何选择RAW的转换软件
说到RAW文件的转换,其实就相当于传统胶片的冲卷过程,那该选择哪款软件进行处理,又成了一个问题。其实目前有许多RAW转换软件可选择,我相信许多用户都会使用相机厂商提供的原厂软件,但是有时候这些软件也会存在兼容性差、效率低、功能有缺陷等问题,这样就又出现了问题,下面我们就来说说RAW转换的奥秘。
4如何使用Lightroom查看RAW格式文件
点击“导入照片和视频”选项后,需要在界面左边的“源”——“文件”中找到要查看照片的文件夹,然后勾选想要导入的照片,再点击界面右下角的导入照片按钮。
Lightroom软件比较容易操作,打开图像之后,用鼠标点击操作区的画面,就可对照片进行放大,查看细节。
这一章节主要讲如何打开并查看RAW文件,所以笔者在此省略图像处理过程。经过后期处理之后的图像,当然要导出并储存起来了,这时需要再次点击“文件”,在下拉菜单中我们可以看到导出选项,单击此按钮。
点击之后,我们可以看到弹出一个下图一样的菜单,然后根据个人需要对所导出的文件进行设置,诸如:导出地址、图像品质、图像分辨率等设置。
5过度欠曝也能找回细节
·过度欠曝也能找回细节
通过以上照片的实用对比,我们很明显的看到,RAW格式在暗部细节的保留方面,要强于JPG很多,这一特点,在我们调整欠曝照片的时候,能够有更大的补救及调整空间。另外,从上面的对比也可以看出,RAW在调整之后对画质的影响也要远远小于JPG。
61秒钟解决图像偏色问题
·1秒钟解决图像偏色问题
前面我们刚刚说过RAW在欠曝情况下的完美表现,接下来笔者再向大家展示RAW另外一个神奇的地方,就是可以轻松的实现对照片偏色问题的矫正。下面这张照片(内容可忽略,效果最重要)很明显白平衡出了问题,画面严重发黄,像这样的照片如果一点点调的话会相当费劲,下面笔者进行了实战对比:
笔者大约花费了10分钟的时间,对这张JPEG照片进行了两种不同方法的白平衡调整,效果都不理想,色彩表现依然很怪,看来后期补救并不是那么容易。如果改用RAW格式会有怎样的表现呢?我们来看:
相信看过上面的实战演示,不用多说大家就能感受到RAW给我们带来的便捷操作了!
7对比之后,你作何选择?
·对比之后,你作何选择?
除了以上的人像之外,用RAW格式拍风景也是很必要的,来看下面的图像对比:如果用JPG格式拍摄晴朗的天空,后期拉色阶或者动曲线的话,经常会出现天空颜色分层的现象,这是由于相机记录的蓝色层次太少,经不起后期调整;而使用RAW格式拍摄,蓝色层次够丰富,即便后期有更大的动作,依然能够保证有足够平滑的过渡。
不管是拍人像还是拍风景,注重画面细节保留之外,当然也要注意色彩的还原。能够记录更多的色彩,代表着照片拥有更丰富的过渡,所以在选择保存方式的时候,笔者建议大家使用RAW+JPG模式,这样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照片格式,以防错过不必要的损失。最后笔者总结出了RAW格式文件的优势和不足,看过这些内容,拍片你要如何作选择?
RAW优势:画质好,成像细腻 后期可调范围广,且不损失画质 原文件不能修改,适合作为数码底片 代表了相机的最高画质
RAW不足:文件体积大,不利于存储 需要用专业的软件才能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