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光圈与焦段的基本概念
一、光圈(用于控制光亮)
定义:光圈是镜头内部可调节的叶片结构,通过改变孔径大小控制进光量,用f/数值表示(如f/1.4、f/8等等)。数值越小,光圈越大,进光量越多。
作用:影响曝光、景深和画质。
VIVO S19 值域为f/16 – f/0.95。
对于 f/0.95 光圈的理解
1、数值含义:f/0.95 表示镜头的光圈大小。其中,“f”代表光圈系数,后面的数值是镜头焦距与光圈直径的比值。例如,对于一支 50mm焦距的镜头,当光圈为 f/0.95 时,光圈直径约为50÷0.95≈52.63mm。
大光圈特性:f/0.95 属于大光圈范畴。大光圈能够在镜头对焦平面上形成浅景深效果,使背景快速虚化,突出主体,营造出一种主体清晰、背景柔和的画面效果,常用于人像、特写等摄影题材,以增强画面的层次感和艺术感。同时,大光圈能够让更多的光线进入相机传感器,在暗光环境下,如夜景、室内昏暗环境等,有助于提高快门速度,减少因手持拍摄产生的抖动模糊,保证拍摄出清晰的照片。
2、光圈的作用:
控制进光量:光圈大小直接决定了进入相机的光线量。在光线充足的情况下,较小的光圈(如 f/8、f/11 等)可以减少进光量,避免照片过曝;而在光线较暗的环境中,大光圈(如 f/0.95、f/1.2 等)则可以让更多光线进入相机,使照片获得足够的曝光,保证画面的明亮度。
控制景深:景深是指照片中清晰成像的范围。光圈越大,景深越浅。即只有主体清晰,背景和前景会被虚化;光圈越小,景深越深。整个画面从前景到背景都能保持较为清晰的状态。通过调整光圈大小,摄影师可以根据创作需求控制景深,突出主体或展示整个场景的细节。
影响成像质量:不同的光圈设置会对成像质量产生影响。一般来说,中等大小的光圈(如 f/5.6 - f/8)成像质量较好,此时镜头的像差、色差等问题相对较小,能够获得较为锐利、清晰的图像。而大光圈在获得浅景深和高进光量的同时,可能会导致边缘成像质量下降、出现暗角等问题;小光圈则可能会因为光线衍射现象,使图像的分辨率有所降低。
二、焦段(决定了视角和拍摄范围)
定义:镜头的焦距(单位:mm)决定了视角和拍摄范围。分为广角(如14-35mm)、标准(50mm)、长焦(70-200mm)等。
作用:影响画面构图、空间压缩感和背景虚化效果。
VIVO S19 值域为24mm、35mm、50mm、85mm、100mm。
焦段是指相机镜头焦距的变化范围,不同的焦段在实际拍摄中具有不同的作用,以下是一些常见焦段的具体分析:
1、超广角焦段(一般指焦距小于24mm),VIVO S19 最小为24mm。
广阔视野:能拍摄到极广的场景,适合拍摄大场景的风光、建筑等,如拍摄城市全景、山川大河等,可展现出宏大的气势和壮观的场面。
增强透视感:会产生强烈的透视效果,使前景物体显得更大,背景物体显得更小,从而夸张空间感,可用于强调画面的层次感和深度,创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
2、广角焦段(焦距在24-35mm)
兼顾场景与细节:既能纳入较多的场景,又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画面中物体的细节表现,在建筑摄影中,可在有限的空间内拍摄到建筑的全貌和更多细节。
适合人文摄影:可以在不打扰被摄对象的情况下,拍摄到较广的场景,记录下人物与环境的关系,展现人文环境和生活场景。
3、标准焦段(焦距约 50mm 左右)
接近人眼视角:拍摄出的画面效果最接近人眼直接看到的场景,给人以真实、自然的视觉感受,在人像摄影中,能呈现出自然的人物比例和面部特征。
成像质量好:一般来说,标准焦段成像质量较高,像差和色差等问题相对较少,可获得清晰、锐利的图像,适合用于各种需要高质量成像的拍摄场景,如商业摄影、日常拍摄等。
4、中长焦焦段(焦距在85-135mm),VIVO S19的焦距在85-100mm。
压缩空间:会使画面中的景物看起来更加紧凑,压缩了景物之间的空间距离,在人像摄影中,这种压缩效果可以避免人物面部产生变形,同时使背景更加简洁,突出人物主体。
三、什么是浅景深
浅景深是摄影中一种通过控制对焦区域,使画面中主体清晰而背景或前景虚化的效果。
根据光学原理:镜头在对焦时,只有位于焦平面上的物体才能清晰成像,而焦平面之前和之后的物体,其成像会逐渐模糊。浅景深就是通过调整拍摄参数,使得焦平面附近清晰成像的范围变得很窄,从而产生主体清晰、周围环境快速虚化的效果。
什么是焦平面:
焦平面是指在相机对焦完成后,与镜头光轴垂直且成像最清晰的平面。当相机对某一物体进行对焦时,该物体所在的平面就是焦平面,位于焦平面上的物体能够在成像传感器上清晰成像,而焦平面之前和之后的物体则会因离焦而逐渐模糊。
浅景深效果:能产生浅景深,将主体与背景分离,使背景虚化,突出主体,常用于拍摄人像、特写等题材,营造出柔和、唯美的画面氛围。
浅景深是摄影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在对焦完成后,焦点前后一段距离内的景物能够清晰成像,而这段距离之外的景物则呈现出模糊虚化的效果,这段清晰成像的距离范围比较小就被称为浅景深。以下是对浅景深的详细介绍:
1、特点:
主体突出:浅景深能将观众的注意力引导到对焦清晰的主体上,背景和前景的虚化起到了衬托主体的作用,使主体在画面中更加突出和醒目。例如在人像摄影中,人物的面部清晰对焦,背景则被虚化得柔和朦胧,让人的形象更加突出。
营造氛围:浅景深产生的虚化效果可以营造出一种柔和、梦幻、浪漫的氛围,使画面具有独特的艺术感和美感。在拍摄花卉、夜景等题材时,这种氛围能够增强画面的感染力,让观众感受到一种宁静、优美的意境。
2、形成原因
大光圈:光圈越大,进入镜头的光线越多,同时景深越浅。例如 f/1.2、f/0.95 等大光圈设置,会使背景快速虚化,形成浅景深效果。
长焦距:长焦镜头本身具有较浅的景深特性。当使用长焦镜头拍摄时,即使光圈不是特别大,也能获得一定程度的浅景深,将远处的背景虚化。
拍摄距离近:相机与拍摄主体的距离较近时,景深会变浅。比如在拍摄微距照片时,镜头离拍摄对象很近,就容易出现浅景深,只有很小范围的物体是清晰的。
3、应用场景
人像摄影:常用于突出人物主体,使人物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同时柔化背景,避免背景中的杂乱元素干扰画面,让人物更加突出和美丽,还能营造出浪漫、柔和的氛围。
微距摄影:在拍摄昆虫、花卉等微小物体时,浅景深可以将主体的细节清晰地展现出来,同时虚化背景,使主体更加突出,让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被拍摄物体的精致细节上。
特写镜头:比如拍摄珠宝、手表等产品的特写,浅景深可以突出产品的关键部位和细节,虚化周围的环境,使产品更加醒目,增强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和吸引力。
(二)、光圈与焦段的核心关系
一、光圈对景深的影响与焦段的协同作用
1、景深公式:景深= 2×模糊圈×(焦距²×光圈值)/(拍摄距离²-焦距²×光圈值)。简化理解:景深与光圈值成正比,与焦距平方成反比。
结论:
长焦+大光圈:景深极浅(如70-200mm f/2.8拍摄人像,背景虚化明显)。
广角+小光圈:景深极深(如16-35mm f/16 拍摄风景,远近均清晰)。
2、光圈与焦段对进光量的影响
进光量公式:进光量∝(光圈孔径面积)/(焦距 ²);
(光圈孔径面积 = π × (焦距 /(2× 光圈值))²)。
结论:
长焦镜头:即使光圈值相同(如 f/2.8),实际进光量更少,因为焦距更长导致光圈孔径更小。
恒定光圈镜头:如 24-70mm f/2.8,通过增大镜片直径和复杂设计,在全焦段保持相同进光量。
3、焦段对光圈性能的限制
物理限制:长焦镜头因光路设计,难以做到超大光圈(如 800mm f/1.4 几乎不可能)。
画质妥协:广角镜头在大光圈下可能出现边缘画质下降(如暗角、畸变)。
二、不同焦段下的光圈选择策略
1、广角镜头(14-35mm)
大光圈(f/2.8 以下):适合低光环境(如星空)或创意虚化(如前景物体突出)。
小光圈(f/8 以上):常用风景摄影,确保景深覆盖前景到远山。
2、标准镜头(50mm 左右)
大光圈(f/1.4-f/2):经典人像焦段,虚化自然,适合环境人像。
中等光圈(f/4-f/8):兼顾画质与景深,适合日常街拍。
3. 长焦镜头(70-200mm 以上)
大光圈(f/2.8):体育、野生动物摄影,高速快门 + 浅景深。
小光圈(f/5.6-f/11):兼顾画质与适当景深,适合旅行记录。
三、实际应用中的权衡
1、体积与成本:
恒定光圈长焦镜头(如 70-200mm f/2.8)体积大、重量重,价格昂贵。可变光圈镜头(如 70-300mm f/4.5-5.6)更轻便,但暗光性能受限。
2、画质表现:
广角镜头在 f/5.6-f/8 画质最佳,长焦镜头在 f/4-f/8 表现优异。
3、特殊场景:
视频拍摄:恒定光圈镜头避免焦段变化时的曝光波动。
微距摄影:小光圈(f/11-f/16)增加景深,避免主体局部失焦。
(三)、总结
光圈与焦段的关系是摄影创作的核心工具组合:
光圈控制明暗与虚实,焦段决定视角与压缩感。
理解两者的协同作用,能帮助摄影师根据光线条件、拍摄主题和器材特性,灵活选择参数组合,实现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