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均是写给计算机视觉和摄影测量的初学者和非主流从业人员,比如一些遥感研究生们。"
小孔成像模型的数学形式是完美的,然而真实的相机成像过程并非严格遵从小孔成像模型,这一期我们来看看真实的薄透镜成像有什么问题,在成像几何中如何考虑。话不多说,看李二道来。
理想相机成像即严格遵循小孔成像模型:无镜头,无畸变
李二再一次来到了**吃饭大学,开始了他的兼职教授的第二次课程。我当然是紧随其后,以便中午能蹭顿便饭,因为听说该大学西北餐厅的手抓羊肉一绝呀。
李二开始上课:上回说到,唐王被困淤泥河,薛仁贵前去救驾.... (致敬刘宝瑞先生)
第三排第末列的女孩突然打断:二先生,你走错了吧,这不是茶馆。
李二恍然大悟:奥奥奥,对对对,昨天晚上睡不着,听了一夜相声。好,上节课我们留了个扣子,我说真实相机成像并非完美地严格地遵从小孔成像模型,那么不妨先看看这种理想的小孔成像模型到底理想在什么地方呢。如下图所示:
所谓理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大家记住理想成像的这两个特点,然后我们看看真实相机成像是什么样的。
真实相机的几何构造与理想情况有差异:有镜头,有畸变
真实相机因为制造工艺的原因,它的几何构造与理想情况有差异,涉及两个方面:
针孔模型中,一条直线投影到像平面仍是直线。而摄像机的透镜往往使得真实环境中的直线投影为曲线“curvilinear” 。越靠近图像边缘,这种线性越明显。邮寄实际加工制作的透镜往往是中心对称的,这使得不规则的畸变通常径向对称。径向畸变随着焦距的减小而增加。
(诸位看官,请仔细理解这几幅图的含义)
畸变的数学模型与畸变校正公式
李二看大家毫无反应,也不生气也不着急,慢悠悠说道:我默认大家都理解了啊(这话怎么听着这么熟悉呢,嘿嘿)。
开始敲重点了其实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了解畸变而了解畸变,而是为了了解之后对畸变进行校正,消除畸变的影响。我们上面讲解了畸变的类型与产生原理,那么如何对这些畸变进行建模呢?
研究人员们构建了很多模型,这里呢我们不对模型的推导进行讲解(李二说这话时心里有点发虚,因为他自己也不知道这些模型是如何推导而来的)。不妨直接看看一下畸变的数学模型是什么样子的。
联合公式(1)和(2),我们可以通过5个畸变参数校正畸变,也就是找到这个点在像平面的正确位置。
->畸变校正公式<-
李二如同很多老师那般,开启了典型的问话模式:大家还记得上节课中所讲的总体变换矩阵吗?
我在下面小声嘟囔:老师们怎么向来都爱这么问,学生肯定不记得呀,有几个学生会复习呀。我们学生的记忆时间似乎比鱼长那么一点点。
李二似乎听到了似的,便道:不记得没关系,我挑个重点说一下。我们由相机坐标系转换为图像物理坐标系的公式是:
由图像物理坐标系转换为图像像素坐标系的公式是:
(各位看官可以与上一期对照着看,上一讲采用矩阵的形式,这里采用代数的形式)
(估计各位看官看到这可能都不想看了,可以理解,李二这家伙,废话太多,似乎生怕学生不理解似的。 冷笑一声,哼,你再怎么讲我TM也不理解啊,算了,行有不得,反求诸人吧,还是李二讲的问题。)
李二又在duang duang duang (咋就是打不出Duang这个字!),理论部分的最重的重点来了:大家且忍耐数分钟之不关闭本网页,我下面有一推导,欲使图像畸而复正,讲解幽而复明(改自姜伯约)。
我们已知的是畸变后的图像ImgD(ud,vd)(就是你们的相机拍照后得到的图像),要得到正常的(没有畸变的)图像ImgR(u,v),就要通过畸变模型建立二者之间的映射关系。
举个例子,正常图像的(5,5)坐标点,经上述推导后,对应的是畸变图像(5.3,5,4)点,那么就将畸变图像中(5.3,5,4)点的像素值假设DN=128,赋值在正常图像的(5,5)坐标点上。由于畸变图像的像素坐标都是整数,因此需要进行一定的插值处理(如:双线性内插)。
李二终于松了一口气,好啦,幽而复明了没有,我的后主们?
却不料这次有个爱思考的家伙站起来:二先生,我基本明白了,不过有个问题是:您讲的是由正常影像的坐标推出畸变图像的坐标。为什么不倒过来做呢?也就是由畸变图像的坐标推导至正常图像的坐标,这样思路不是更直接吗?
李二很高兴:这是个好问题!不这样做的原因是:虽然思路更直接,但是操作有点费劲。因为如果反过来,公式(3)就需要改写,畸变参数就不一样了,而通过 标定方法确定畸变参数时得到的是公式(3)中的参数。如果非得反过来,也不是不行,就是相当费劲而已。
正好下课铃响了,李二说:就讲到这吧,内容太多也不太好。
我高兴异常,暗自道:手抓羊肉的干活去(写着写着哈喇子就留下来了,哪位看官要是过意不去,联系请我吃饭哦,哈哈)
本人有点小伤心,因为把前几篇短文拿给一所谓正经师兄(嘻嘻)去看时,得到了看完第一篇就不想继续看了的’高度评价‘。无妨,要听的进不同意见,不过猜测他本身的农学背景对于这一计算机视觉知识似乎并不感冒。
昨天将第一篇博客发到朋友圈中,意外得到很多看官的赞扬。写这种科普知识不累吗?李二性喜分享,分享优异,不畏劳也。
其实写这些东西还是挺不容易的,因为需要保证自己讲所有的知识点完全理解,保证别给诸位看官们造成错误信息,我导师说过的一句话,一直言犹在耳老师的基本素质之一是:别误人子弟。再次拜谢诸位看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