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整体AR产品市场格局来看,头部聚集效应已经初步显现。Rokid、Xreal、INMO影目科技以及雷鸟创新这四家厂商,即所谓的“AR四小龙”,已经占据国内AR市场份额的主导地位。
与此同时,2024年VR/AR行业投融资主要集中在这几家厂商。
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4年1~11月,中国VR/AR行业投融资事件30起,投融资金额29.48亿元,较2023年同期呈现出稳健增长态势。企查查数据显示,2024年1月,XREAL宣布完成了6000万美元的战略融资。Rokid则在2024年的1月和9月接连获得了接近5亿元和1亿元的融资。此外,雷鸟创新在短短半年内更是完成了三轮总计数亿元的融资。
AI眼镜“意外”走红
另一条路径则是AI。2024 年,AI 席卷各行各业,也赋予了基础智能眼镜全新的生命力,使其不再局限于听音乐、打电话等功能,而是具备了多模态交互、个性信息处理的能力。AI眼镜在全球掀起了新的AI硬件浪潮。
实际上,AI眼镜的“这把火”是Meta率先“烧”起来的。2023年9月,Meta与雷朋合作推出的第二代联名产品Ray-Ban Meta。该产品迅速赢得了市场的认可。根据IDC的数据,2023年第四季度和2024年第一季度,Ray-Ban Meta的出货量分别达36万副和10万副,2024年4月,又新增了AI功能,立刻受到追捧。据The Verge统计,截至2024年5月,这款智能眼镜的全球销量已突破100万副。在业内人士看来,单个品牌100万副的销量,对于在市场一直不温不火的AR眼镜来说,就是一个临界点,若产品未能实现百万副的出货量,显然无法推动整个B端市场提供极致的软硬件体验。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鹏表示,从当前的市场动态和技术发展趋势来看,AI眼镜市场正在迅速崛起,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并且已经处于一个新的风口上。Meta的发布计划标志着AI眼镜的商业化进程正在加速,而其他科技巨头的介入则进一步提升了市场的热度。
洛图科技(RUNTO)预计,到2025年,AI功能在智能眼镜市场的销量渗透率将突破60%。而研究机构wellsenn XR预测,从2025年开始,AI智能眼镜将在传统眼镜销量保持稳定增长的大背景下快速渗透,2029年,AI智能眼镜年销量有望达到5500万副,到2035年,有望达14亿副。
虽然AI眼镜市场迅速升温,大量厂商密集涌入,但是并没有带来差异化的产品,大部分产品的思路就是普通眼镜搭载AI、音频耳机模块、摄像头模块等功能。
洛图科技在报告中表示,生成式AI的深度融合是智能眼镜发展的方向,2024年的中国智能眼镜市场中,具备AI功能的产品不到20%。现阶段的AI智能眼镜在智能交互方面仍然受到诸多限制,未来,智能眼镜有可能摆脱对外部算力的依赖,依托端侧AI处理单元实现随时随地的主动服务模式。
争做大模型的最佳载体
在此前世界互联网大会上,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提及AI大模型落地硬件选择时称,眼镜有可能是一个落地方向。
雷鸟创新创始人兼CEO李宏伟提到,AI眼镜是AI落地最好的新的载体,所以从公司的视角,从产业推动的视角和从用户推动的视角来看,它的爆发很合理。
不过,在轩睿基金总经理盖宏看来,无论是AR眼镜还是AI眼镜,抑或是大模型,都是目前各自发展到瓶颈阶段的尝试。他说道:“现在各大公司的模型能力都差不多,产品做得不够好,暂时还看不出明显的差距。在大模型应用到AI眼镜上之前,包括AR、VR和MR眼镜在内的智能眼镜市场表现还不够好,这些眼镜在轻便、显示效果、续航和智能化功能等方面都有技术难题,厂商们一直没能在大众市场上发布如手机一样的爆款,进而拉低了这个领域的投资和创业期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