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低空经济战略引导下,无人机正以独特技术优势重塑农业科技发展格局。从农田测绘到精准播种,从智能植保到空中投喂,农业无人机可跨越地形限制、缓解劳动力短缺、提升生产效率,推动农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建议关注低空经济与科技兴农战略结合带来的投资机遇。
摘要
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农业无人机成为破解发展矛盾的关键抓手。中国人口占全球18%,却消费全球约30%的大米、51%的猪肉、46%的蔬菜、37%的水果和40%的海鲜,而耕地仅占全球8.2%,对农业生产效率提出更高要求。农业无人机可有效缓解劳动力短缺,提升农产品自给率与品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无人机适配农业高负荷、重复性强的特点,在产量、质量、环保及经济效益方面价值显著。应用场景覆盖农林牧渔全领域,涵盖播种、撒肥、喷洒、监控等环节,支持固定翼、多旋翼等多种机型。通过精准施药施肥、快速防控病虫害,可显著提升产量与作业效率,助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转型。
政策扶持与技术降本双轮驱动行业发展。农业农村部鼓励培育无人机飞手,并推出购置补贴政策;核心部件规模化生产推动成本下降,国产供应链如大疆、极飞提升产品性价比。预计中国农业无人机硬件潜在需求达624万台(年均124.8万台),对应市场空间2246亿元(年均449亿元);服务市场年潜在空间有望达2256亿元。产业链上游核心部件供应商、中游品牌商及下游服务运营商将同步受益。
风险提示
政策依赖风险,市场竞争加剧风险,技术更新与产品可靠性风险
正文
强农固本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从需求侧看,农业关乎居民生活幸福与国家战略安全;从供给侧看,农村劳动力持续外流、用人成本上升,传统耕作模式难以为继。农业无人机的应用,对缓解人力压力、提升农产品质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需求侧:粮食安全是民生之基、国家之要
食品消费在居民支出中占比较高,2025年上半年全国人均食品烟酒消费占比达30.4%。当前“不愁吃”问题已基本解决,但食物结构与消费升级需求仍存不平衡,对农产品品质提出更高要求。
中国以全球18%的人口,消费了全球约30%的大米、51%的猪肉、46%的蔬菜、37%的水果和40%的海鲜。而2022年耕地面积仅占全球8.2%,农业生产效率面临巨大挑战。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将“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置于首位,《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4—2033)》预测未来十年粮食自给率有望提升至91.5%。
稳定的农产品供给不仅关乎民生福祉,更是大国安全发展的基石。农业无人机通过提升单产与品质,助力实现更高水平的粮食自给。
图表1:1H25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及构成
图表2:中国牧草地/耕地面积的全球占比
图表3:中国不同初级农作物产量的全球占比
供给侧:土地稳定但人力趋紧,无人机成转型关键
中国耕地总面积保持稳定,2023年达19.29亿亩,较2019年略有增长。但农业以小农户为主,面临劳动力持续减少问题。城镇化率从2008年的46%升至2024年的67%,农村人口外流、老龄化加剧,导致农业用工紧张。
同时,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上升,推高农业用工成本。农业生产具有高强度、重复性、大面积覆盖等特点,人工操作效率低、易疲劳。而土地流转与“托管”模式推动农业适度规模化,催生对高效设备的迫切需求。
得益于中国强大的工业体系,农业无人机成本持续下降,场景适配能力不断增强。随着渗透率提升,农业耕作模式有望加速向机械化、智慧化转变。
图表4: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上升
农业无人机适配高负荷、重复性强、大面积作业等特征,不仅缓解人力短缺,还在产量、质量、环保和经济效益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图表5:以大疆“云上疆果”脐橙示范园为例,分析农业无人机的四大作用
农业无人机应用场景广泛,覆盖播种、撒肥、喷洒、调运、投饵、监控等环节,服务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多个领域。
图表6:我国农业无人机主要应用场景
面对多样化需求,农业无人机衍生出多种功能类型,包括多旋翼、固定翼、混合动力等,满足不同地形与作业强度要求。中国强大的工业制造能力,助力无人机实现低成本、高质量、高适配性发展,为农林牧渔提供高效支持。
图表7:农业无人机丰富的功能种类对比
农业无人机快速发展主要受两大因素驱动:
1)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农业农村部明确提出培养高素质农机手和无人机飞手;财政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发布补贴政策,50L及以上多旋翼植保无人机最高补贴14,400元,10-20L机型最高补贴6,000元,显著降低使用门槛。
2)技术成熟推动成本下降:电池、电机、飞控、喷洒系统等核心部件实现规模化生产,边际成本持续降低。国产企业如大疆、极飞技术领先,产品性价比优势明显,加速市场普及。
农业无人机硬件主要由规模化主体采购,包括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企业及飞防服务组织。随着土地流转加快、经营规模扩大,自主作业需求上升,叠加农机补贴政策支持,硬件采购持续释放。
截至2024年,全国植保无人机保有量达25.1万架,作业面积26.7亿亩次。测算显示,未来农业无人机潜在总需求可达624万台,按均价4万元估算,硬件市场空间约2246亿元。假设更换周期为5年,年均需求约124.8万台,年均市场空间约449亿元。
图表9:中国农业无人机单年潜在硬件市场空间测算
无人机服务主要面向中小农户及临时需求者。随着地块集中度提升,零散农户更倾向于购买标准化飞防、测绘等服务,降低个体操作门槛。农业服务网络下沉及极端天气、病虫害等突发需求,进一步推动服务市场增长。
测算显示,农业无人机年服务市场潜在空间达2256亿元,其中土地类作业(耕地、林地、牧草地、园地)约1756亿元,水产养殖高频作业约500亿元。
图表10:中国农业无人机单年潜在服务市场空间测算
图像传感器、飞控芯片、电池、PCB、结构件等上游企业受益于行业扩张,形成“需求升级—技术突破—市场扩容”的正向循环。
全球市场由大疆、极飞、雅马哈主导,2024年合计份额约50%。大疆市占约30%,极飞9%,雅马哈11%。中国市场集中度高,大疆与极飞为两大龙头。
大疆依托消费级技术积累,主打高可靠性平台,T100载重75kg,支持复杂环境避障;T70为中型主力机型,支持50L喷洒。极飞强调智慧农业生态,P150 Pro载重80kg,支持喷洒、播撒、运输、航测一体化;P60 Pro面向中小场景,具备4D雷达与智能识别能力。两者均构建“硬件+软件+数据”闭环,提升附加值。
启飞智能、汉和航空、数字鹰等企业形成差异化竞争格局。
图表12:中国2020年植保无人机市场份额
图表13:国内头部农业无人机机型对比
下游由经销商、服务团队和生产经营者构成。中游出货增长带动经销商销售与配件业务;服务团队作为作业落地载体,需求持续提升。
终端用户包括个体农户与规模化组织,随着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和“整县推进”政策落地,对无人化作业接受度显著提高,推动终端渗透率上升。产业链繁荣反哺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形成“产业升级—农业增效—需求扩大”的良性循环。
图表11:农业无人机产业链梳理
政策依赖风险:当前市场普及依赖农机购置补贴、作业补贴等政策支持,若补贴削减或执行减弱,可能影响终端需求与企业盈利。
市场竞争加剧风险:头部企业持续迭代,新进入者增多,价格竞争可能压缩盈利空间,中小企业面临去化压力。
技术与可靠性风险:农业环境复杂,对飞行稳定性、作业精度、续航及耐久性要求高。若核心技术研发不足或产品可靠性差,将影响客户粘性与品牌声誉。
陈昊 分析员 SAC 执证编号:S0080520120009 SFC CE Ref:BQS925
于新彦 分析员 SAC 执证编号:S0080524080007贾顺鹤 分析员 SAC 执证编号:S0080522060002
彭虎 分析员 SAC 执证编号:S0080521020001 SFC CE Ref:BRE806
本公众号非中金公司研究报告发布平台,仅转发部分观点,订阅者应寻求专业投资顾问指导。文中信息不构成具体投资建议,中金公司对内容准确性、完整性不作保证,不承担任何责任。本订阅号资料版权均为中金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转发、转载或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