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7月16日,中国军工团队首次公开了新一代“彩虹T1”无人机的首飞画面。同时,有消息指出,7月14日在重庆举办的展览会上,也展出了彩虹T1贴近长江水面飞行的精彩画面,甚至有传闻称该型号已进入量产阶段。
虽然目前尚不确定这款无人机是否已具备实战能力,但显然它的问世已是箭在弦上,意味着解放军将添置一款全新的“航母杀手”武器。
这款具备强大反舰能力的无人机引发的讨论,甚至已经跨越国境,传到了国外媒体的视野。
那么,什么是地效应飞行器?这款武器具体拥有哪些技术优势?接下来,我们一起详细解析。
地面效应指的是飞行器在极低高度靠近地面或水面飞行时,机翼下方的气流被压缩,形成一个类似“气垫”的升力增强区,使飞行器获得比高空飞行时更高的升阻比(升力与阻力的比例)。
顾名思义,地效应飞行器就是借助这种地面效应实现高速、低空飞行的特殊运载工具,兼具船舶和飞机的双重特性。
在相同动力输出下,地效应飞行器能够以更低的能耗达到高速飞行,飞行高度极低,通常保持在距离地面或水面几米至数十米之间。
当然,这种设计也有局限性。由于必须依赖地面效应,飞行高度难以大幅提升,而且对地形平整度和水面波浪的敏感度较高。
但正因如此,地效飞行器能够规避大多数雷达探测,因为雷达波大多向上辐射,对于极低空飞行的目标探测能力有限。
此外,利用地面效应增强的升力,这类飞行器在同样体积下具备更强的载重能力,能搭载更重的装备。
冷战时期,苏联曾研发出被称为“里海怪物”的大型地效应飞行器,长超过100米,能搭载导弹和士兵。因其在里海进行试验时被卫星拍摄而闻名,成为早期地效飞行器的代表作。
如今,主角正是我国研发的这款“地效飞行器”——彩虹-T1。
由于陆地上受植被、地形起伏等因素影响较多,而海面除了风浪外环境相对平稳,这为地效飞行器提供了更广阔的应用空间,因此彩虹-T1作为反舰无人机的角色更为适宜。
凭借其特殊的原理,彩虹-T1展现出众多性能优势。
国产彩虹-T1的巡航高度维持在1至6米之间,低海况时不低于1米,而遇到高海况则不超过6米。
如此极低的飞行高度让雷达波束容易从其上方掠过,同时声呐系统也难以探测到它。
再加上其设计具有一定的“隐身”气动外形,雷达反射截面积仅约0.01平方米,相当于一只海鸥大小。在海面复杂杂波的掩护下,敌方远程雷达几乎难以发现其踪迹,隐蔽性能极强。
该无人机最大起飞重量达3吨,利用地面效应提供的强大载重能力,它可携带约1吨重的战斗部,威力惊人,等同于二十发155毫米炮弹同时爆炸的破坏力。
此外,它还能搭载智能鱼雷,专门攻击航母水下的关键部位,如吃水线以下,或配备穿甲弹头,破坏航母内部结构。
彩虹T1支持多种作战模式,既可作为自杀式无人机,携带高爆弹头以超音速撞击敌舰,也可挂载反舰导弹或鱼雷,抵近发射后返航重复使用。
其成本优势明显,适合采用“蜂群战术”,单机价格低于800万美元,具备低成本大规模部署能力。当多架彩虹T1协同作战时,能对敌舰防空系统形成饱和攻击,使敌方难以抵御。
报道还指出,这款无人机搭载先进航空电子设备和多种探测器,具备在复杂电磁环境中作战的能力。
遭遇电子干扰时,它能自动切换飞行路线;面对防空导弹威胁时,能迅速执行规避机动,具备自主决策能力,可根据战场态势选择最佳攻击路径,重点攻击防御薄弱环节。
其巡航速度约为0.65马赫(约800公里/小时),相比高速导弹略慢,但凭借出色隐身性能,它并非依靠速度突防。
作战半径达到600公里,搭载鱼雷发射时可延长至1200公里,具备打击远海目标的实质威胁能力。
卓越的隐身能力使得彩虹-T1在复杂雷达回波中极难被识别。
此外,地球曲率限制了雷达的探测距离,40公里之外现有雷达系统几乎无法捕捉到它,声呐探测能力同样无能为力。
相较之下,东风-21D作为弹道导弹,飞行高度较高,尽管具备一定突防能力,但隐蔽性不及彩虹-T1。
现代舰载雷达和预警机难以远距离发现彩虹-T1,即使发现也难以稳定跟踪,“标准”系列舰空导弹亦难以有效拦截。
东风-21D虽然威力巨大,但在面对敌方完善防空反导系统时,仍可能遭遇拦截干扰;彩虹T1能从低空突破敌方防空盲区,突防方式独树一帜。
在攻击手段上,彩虹T1更为多样,配备的强化鱼雷能对航母水下造成沉重打击,再加上“蜂群战术”,即使是东风-21D也难以媲美其击沉舰艇的能力。
从成本效益角度看,彩虹T1与东风-21D各有千秋,前者更适合低成本大规模运用,后者依靠高速俯冲的动能和爆炸威力实现攻击。
这也正是英国《简氏防务周刊》认为,基于地效应飞行的彩虹-T1比东风-21D更为高效的原因所在。
其在突袭作战中极具潜力,极可能带来出人意料的战果。
据传(或许只是网友的调侃),北约已经给这款中国新型武器起了代号“航公”,从名字上看,显然是针对航母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