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现代战争形态持续演变,无人机已逐渐渗透到战场的各个维度。
从侦察监视到精确打击,从通信中继到电子干扰,无人机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着我们对“空中力量”的认知,尤其是那些能够长时间、远距离飞行的无人战机,在战场上往往能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中美俄作为全球军事与技术大国,在无人机领域的发展也日渐成熟,但若以航程这一硬指标作为衡量标准,三国之间的差距却相当明显。美国的RQ-4“全球鹰”号称能飞2.6万公里,俄罗斯的“猎户座”刚迈过6000公里大关,而中国呢?
说起无人机,很难不先提到美国的RQ-4全球鹰。
它是美国空军目前最先进的无人机,绝对是无人机界的“顶配玩家”,由诺斯洛普·格鲁门公司研制,机身长13.4米,翼展达35米。
凭借一台劳斯莱斯的涡扇发动机,不仅能持续飞行超过24小时,最大航程更是达到了2.6万公里,而且还能在接近两万米的高空执行侦察任务,差不多是客机飞行高度的两倍。
全球鹰之所以强,不仅仅是因为它飞得远、飞得高,更因为它搭载了合成孔径雷达、光电红外设备等一大堆高科技传感器,它不需要飞行员在现场操控,后方指挥中心就能实时接收它传回的图像与数据。
也正因如此,全球鹰多次被投入阿富汗、伊拉克等实战环境,执行侦察、监视甚至通信中继任务。
但“全球鹰”也不是完美无缺,最大的问题就一个字——贵。一架全球鹰的实际造价加上研发成本,超过1亿美元,即便实现量产,美方预估其成本也在3500万美元左右。
贵就算了,它还曾在2020年被伊朗击落,这让美军对其生存能力产生了质疑,再加上维护复杂、使用成本高,美国空军已开始考虑在2027年前让它逐步退役,转用更便宜、更灵活的MQ-9“死神”。
MQ-9“死神”无人机同样是一款性能先进的装备,虽综合能力略低于RQ-4“全球鹰”,但仍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它可由地面远程操控,飞行高度达1.5万米,而且拍摄画面清晰,监视能力出色,飞行时速约为444公里,最长可持续飞行27小时,最重要的是,该型号单机成本约为3200万美元,与“全球鹰”相比具备较高的性价比。
说到底,美国在无人机技术上确实牛,但也暴露出高科技装备性能过剩、成本失控的典型问题。贵不是错,但贵到连自己都负担不起,就有点尴尬了。不过美国并没有在无人机领域放慢脚步,如今他们正在把资源转向更具性价比和实战效能的机型。
俄罗斯在无人机这方面虽然起步较早,但却稍有逊色,苏联时期留下的军工体系虽然在导弹、战机上积累深厚,但在无人机领域几乎是一片空白。直到21世纪初,俄罗斯才真正开始重视起来,近几年才真正列装了第一款国产中空长航时无人机“猎户座”。
“猎户座”是一种中空长航时无人机,最大航程约6000公里,最大飞行高度7500米,最多能挂载250公斤的载荷。
单从数据上看,它和全球鹰差距明显,但这已经是俄罗斯目前能拿出手的最好产品之一。
提起“猎户座”的研发过程,那真是一把辛酸泪,尤其是发动机问题,苏联时期根本没好好研究小功率航空发动机,俄罗斯自己又一时半会儿造不出来,最后只能靠模仿和改装国外产品。
结果电机控制系统不匹配、电压标准不一致、软件迟迟无法完善……一大堆技术问题拖慢了进度。直到2020年,第一批三架“猎户座”才正式交付军队,而且发动机还是手工组装的,根本没法大规模量产。
这也导致俄罗斯至今没有成熟的大型攻击无人机,仍然严重依赖有人战机和导弹系统支撑空中打击能力。
尽管如此,“猎户座”还是在叙利亚经历了实战测试,证明了自己具备侦察和攻击能力,它不仅能挂载导弹和炸弹,还能执行电子干扰等任务。俄罗斯媒体称其为“首款完全国产的中长航时无人机”,虽然技术水平不算顶尖,但至少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
中国的无人机发展,这几年可以说是“闷声发大财”的典型,尤其是在察打一体无人机领域,追赶的速度一点都不慢,尤其是“彩虹”系列无人机,近几年频频在国际防务展上刷脸,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彩虹-9。
彩虹-9是一款大型察打一体无人机,机身长12米,翼展25米,最大航程可以达到11500公里,最大滞空时间40小时,最高能飞11000米。
虽然相比美国“全球鹰”2.6万公里的航程还有差距,但彩虹-9在部分性能上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而且成本控制得更好。
它不仅能够执行侦察、监视、目标指示等任务,还能挂载导弹实施精确打击,机翼下有9个挂点,能同时携带多种导弹和炸弹,因为外挂点多、载弹量大,还被不少人称为“炸弹卡车”。
除了彩虹-9,中国还在积极发展多种类型的无人机,比如低成本的彩虹-3D、专注物流的YH-1000无人运输机等,中国走的是一条多元发展的路线,不追求一味追高,而是更讲求实用和体系化发展,无人机在防灾、测绘、物流等民用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
尽管无人机在近年局部冲突中表现抢眼,甚至有人说“无人机将主导未来战争”,但实际上,它离完全替代有人机还差得远。
目前无人机还存在不少的软肋,很多无人机依然高度依赖后方操作员,信号延迟、图像误判等情况频发,真实战场中的复杂环境更是考验,而且不论是速度、机动性还是载弹量,无人机都还无法和高端有人战机相比,功能上也存在有一定的局限。
更现实的未来是有人机和无人机协同作战,有人机负责指挥、决策和高强度对抗,无人机则承担侦察、监视、骚扰等辅助任务,两者互补,才能真正发挥最大战斗力。
航程上的差距确实存在,但这并不意味着落后的一方就没有机会,如今无人机技术仍在快速演进,今天的优势,明天不一定还能保持,而且无人机从来都不是单打独斗的武器,它必须融入整体作战体系才能发挥价值。
谁能更好地平衡技术、成本与实战需求,谁才能真正赢得未来天空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