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加入欧洲地平线研究与创新计划
据欧盟7月9日消息,新西兰加入欧洲地平线研究与创新计划。欧盟表示,该合作标志着欧盟首次与地理位置不靠近欧洲的合作伙伴建立密切联系,标志着一种全新的合作方法,预示欧盟正在进一步加强与拥有坚实科学基础和良好研究记录的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的联系。根据协议,新西兰研究人员和组织将能够参与该计划的第二支柱,主要研究涉及气候、能源、流动性、数字、工业和信息、空间、健康领域的共同全球挑战。
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推出新设备,可帮助量子计算机消除噪音
据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6月26日消息,NIST推出新设备,可帮助量子计算机消除噪音。该设备核心依赖于一个“切换开关”设备,可将量子位连接到一个称为“读出谐振器”的电路,该电路可以读取量子位计算的输出。该拨动开关可以翻转到不同的状态,以调整量子位和读出谐振器之间的连接强度。当关闭时,所有三个元件都相互隔离。当开关打开以连接两个量子位时,可以交互并执行计算。计算完成后,切换开关可以连接任一量子位和读出谐振器以检索结果。该设备主要研发者、NIST物理学家雷·西蒙兹 (Ray Simmonds)称,该设备架构有助于保护量子位,并有望提高量子信息处理器的高保真测量能力。西蒙兹表示,该团队正在准备设计具有三个量子位和一个读出谐振器,并且还计划添加更多量子位和谐振器。预计未来研究可深入了解如何将许多这些设备连接在一起,从而有可能提供新的方法来构建具有足够量子位的强大量子计算机。
欧盟和比利时共同向IMEC投资15亿欧元
据路透社7月7日消息,欧盟和比利时弗兰德地区政府日前表示,将共同向比利时芯片技术公司IMEC投资15亿欧元(约16亿美元)。该公司在一份声明中表示,IMEC将利用这笔投资扩大其“洁净室”测试设施,以配备最先进的设备和工艺。当时正在IMEC考察的冯德·莱恩强调了欧盟的立场,即“应该降低芯片供应链的风险”,并表示欧盟应减少对“少数东亚供应商”的依赖。
日本政府拟推出新补贴制度,以确保半导体生产所需工业用水
据集微网7月10日消息,日本经济产业省已决定建立新制度,为向半导体工厂供应工业用水的设施建设提供补贴,补贴对象包括净水厂和管道等,旨在确保半导体生产所需的工业用水。据悉,随着日本政府为加强半导体供应链而推动生产基地的建设,日本各地建立和扩大半导体相关生产基地的举措不断涌现,但半导体在清洗等过程中使用大量的水,确保工业用水是一个问题。其中,台积电计划与索尼等在熊本县共同建设的工厂目前计划使用地下水;虽然台积电也在考虑建设第二家工厂,但当地居民一直担心对地下水的影响。因此,日本经产省制定了新的制度,为工业用水所需的净水厂和水管等设施的建设提供补贴等。
信息
美国华盛顿大学开发出更小、更便宜的激光雷达技术
据GeekWire网7月5日消息,美国华盛顿大学研究人员开发出更小、更便宜的激光雷达技术。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型激光器,可以通过量子效应弯曲激光束。同时,研究人员采用叉指换能器(IDT)来激发声子,并根据其频率来回“引导”光束。光束随后从环境中的物体反射,返回到激光雷达,用于构建反射物体的图像。研究人员称,新的激光雷达可以在100米外探测三维物体并对其进行成像,且具有尺寸小、成本低且没有任何移动部件等优点。这种新的激光雷达技术有望在自动驾驶、导航系统和机器人技术等领域取得应用。
美国博通公司将投资欧盟支持的芯片项目,以提高西班牙半导体产能
据路透社7月7日消息,美国博通公司将投资欧盟支持的芯片项目,以提高西班牙半导体产能。博通半导体解决方案业务部门总裁查理·卡瓦斯(Charlie Kawwas)表示,博通决定根据西班牙的半导体支持计划和欧盟芯片法案的原则,投资西班牙的半导体生态系统。西班牙经济部表示,博通将参与的半导体项目价值或达到10亿美元。西班牙经济部还称,该项目将包括建设欧洲独有的大型后端半导体设施,但目前建设地点尚未确定。
美国研究机构研发出新型超导三元量子处理器,具有高保真度
据量子客公众号7月8日消息,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联合研究团队研发出具有高保真度的超导三元量子处理器。该研究团队成功地纠缠了两个超导量子比特三能级系统(Transmon Qutrit),其门保真度高达97.3%,从而更接近于实现三元逻辑。三元逻辑能够比二进制量子比特编码更多信息。未来,该研究有望应用于量子模拟和量子纠错,并改善某些量子算法和应用。相关研究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
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在简化量子机器学习取得进展
据TechXplore网7月5日消息,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研究人员证明,少量的简单数据足以训练量子神经网络。新的理论研究证明,量子机器学习比其他类型的算法能容忍更多的噪声,因为机器学习的分类等任务并不需要100%的准确率。因此,使用更简单的数据可以让不太复杂的量子电路创造给定的量子态,如显示分子系统演化的量子化学模拟。简单的电路易于实现,噪声较小,从而能够完成计算。这一发现为最大限度地提高中型量子计算机的可用性铺平了道路,以比传统数字计算机更好地模拟量子系统和其他任务,同时也为优化量子传感器提供了可能性。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
荷兰、法国和德国启动一项三边量子计划
据InsideHPC网网7月6日消息,荷兰国家级量子创新生态系统Quantum Delta NL日前宣布,已从荷兰国家增长基金获得了6020万欧元的拨款,并以这笔资金贡献为基础,加入到了一项有法国和德国参与的三边计划中。该联合计划的目标是要加强三国间战略性技术的研发合作,以加速欧洲量子技术产业的发展。相关资金将用于两个方面:一是用于开发具有共享设施和资源的专用卓越中心,使初创企业、研究人员和企业在专业知识主题领域内开展联合项目。二是结合对量子计算、传感、通信领域企业的股权投资,加快推进少数国际跨学科前沿研发战略性量子项目的联合技术项荷兰、法国和德国将发布联合征集提案,以选择最佳项目。
生物
美国科研团队开发AI工具可快速解码脑癌基因组
据中国科技网网7月10日消息,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科研团队开发出一种人工智能医疗工具CHARM,可快速解码脑肿瘤的DNA,实现脑科手术期间进行快速准确的分子诊断。该工具基于1524名神经胶质瘤患者的2334个脑肿瘤样本进行开发,能够捕获更具侵袭性的神经胶质瘤的标志,以93%的准确度区分具有特定分子突变的肿瘤,且无需现有方法所需的几天、几周,此外还将细胞的外观与肿瘤的分子特征联系起来,模式上更接近人类病理学家视觉评估样本的方式。该工具可用于诊断和分级神经胶质瘤的严重程度,具有较高价值。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医学》期刊。
英美科研人员利用干细胞构建人类胚胎模型研究人类胚胎的早期发育
据生物谷网7月9日消息,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英国剑桥大学的科研人员以及美国耶鲁大学科研团队分别利用干细胞构建出人类胚胎模型,可用于研究人类早期发育的奥秘以及妊娠失败的原因。前项研究创建出类似于人类胚胎受精9至14天后的模型,有助于揭示隐藏在母体早期发育阶段的过程,以及胚胎失败、发育障碍等问题的研究。后项研究开发的模型包含了胚胎组织和能够继续产生胚胎周围结构(比如胎盘和卵黄囊)的组织,反映了受精后14天的发育情况,未来或可用于新医学治疗的组织和胚胎模型的药物测试。相关研究成果均发表于Nature期刊。
日本开设全球最大的藻类培养设施用于制造具成本竞争力的生物燃料
据中国科技网7月10日消息,日本千岁实验室公司在马来西亚沙捞越州首府附近的火力发电站设立了全球规模最大的藻类培养设施,旨在利用二氧化碳生产生物燃料,并将其成本控制在化石燃料成本水平。该公司利用培养的藻类“衣藻”吸收发电站排放的二氧化碳,使其通过光合作用代谢生成类脂质,从中提取出脂肪酸对其进行精炼可获得生物燃料。经计算,该公司每年可产出350吨藻类,最多可生产8吨可持续航空燃料。此外,该公司将于2027年动工建设规模达2000公顷的培养设施,约是现有规模的400倍,并将燃料制造成本降至约每升3美元。
英美召开气候融资动员论坛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
据GOV官网7月10日消息,英国能源安全部长格兰特·沙普斯和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约翰·克里在温莎召开气候融资动员论坛,促进私营部门、慈善机构和个人资本共同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危机,旨在满足自身融资需求的同时,与高增长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建立更紧密的关系。
能源
澳大利亚投入3000万澳元支持可持续航空燃料开发
据澳大利亚可再生能源署7月5日消息,澳大利亚可再生能源署(ARENA)宣布投入3000万澳元启动“可持续航空燃料资助计划”,支持使用可再生原料生产航空燃料相关技术开发。该计划的目的是:提高可持续航空燃料技术大规模部署的技术成熟度(TRL)和商业准备指数(CRI);促进在澳大利亚利用可再生原料生产可持续航空燃料的技术和商业可行性;在澳大利亚建立用可再生原料生产可持续航空燃料的工业能力。
海洋
法国派遣新型海军舰艇访问菲律宾
据新华网7月10日消息,法国海军“洛林”号护卫舰近期在菲律宾港口停靠,系其长期部署至亚太地区的一部分。据悉,该舰是法国最新的海军舰船之一,2022年才正式服役,该舰此次造访菲律宾正值驻亚太法国武装部队联合司令、海军少将若弗鲁瓦·当迪涅访问菲律宾之际。分析认为,法国正希望作为“常驻大国”在亚太地区发挥更大作用,并且越来越重视在该地区的“海洋领域挑战”。同时,印太地区日益复杂的安全环境将为法国军工行业提供机会,法国可以成为该地区国家增强军事能力的另一个武器供应国,如法国正致力于向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提供“鲉鱼”级潜艇的协议。
朝鲜谴责美国将战略核潜艇派往朝鲜半岛
据参考消息7月10日消息,朝鲜国防省发言人10日发表谈话,谴责美军将一艘战略核潜艇派往朝鲜半岛附近水域的挑衅举动,称此举制造了“被迫让朝鲜接受核冲突危机”的危险局面。据悉,美国海军“俄亥俄”级巡航导弹核潜艇“密歇根”号6月16日已抵达韩国釜山港,韩国此前曾表示,美韩两国海军将在该艇访韩期间举行联合特种作战演习,以加强在应对朝鲜威胁等行动中的互操作性和能力。朝鲜国防省发言人表示,美国把战略核武器引入朝鲜半岛是对朝鲜及地区国家公然的核讹诈,严重威胁了地区和平与稳定,美国今后的行动将决定朝鲜半岛是否会出现极端局势。
韩国称举行了“非公开小规模”独岛演习,日本政府抗议
据新华网7月7日消息,韩国军方近日表示,已于6月底以非公开形式举行了今年的首次独岛防御演习。据悉,独岛位于朝鲜半岛东部海域,面积约0.18平方公里,韩国、朝鲜、日本都宣称对该岛拥有主权。目前,韩国实际控制这一岛屿。此次演习系尹锡悦政府成立后,韩国第三次举行该演习。此次演习由海军和海警舰艇参演,参演战力规模与去年基本相同。根据韩媒消息,韩国前届政府曾多次进行大规模独岛演习,动员空军战斗机和海军陆战队登陆兵力,并提前公布演习计划。但尹锡悦政府成立以来,韩军的飞机和登陆兵力均未参加该演习。分析人士认为,“这反映出政府积极谋求改善与日关系的态度”。对于此次演习,日本政府通过外交渠道向韩方提出“强烈抗议”。
挪威政府提议开放大陆架用于海底商业采矿,受到国内外多方警告
据广海局7月6日消息,挪威政府近期提议开放2万平方公里挪威大陆架用于海底商业采矿,遭到国际和挪威国内多方反对。据悉,挪威政府希望通过海底采矿实现能源转型,摆脱对国外关键金属矿产资源的依赖。为此,挪威已经开放海底商业测绘、矿产资源勘探活动,采集了大量深海资源和环境数据,认为深海采矿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很小。然而,德国、法国、新西兰、哥斯达黎加等国呼吁暂停所有海底采矿活动。挪威的一些大学、组织亦对政府的提议发出严厉警告。尽管如此,挪威石油和能源部仍进行开放大陆架采矿的程序和规定的制定,开放商业采矿的提议将在年内交由议会讨论批准。
丹麦能源公司开发新型无人水面艇,可连续进行测量工作一年
据广海局7月6日消息,丹麦能源公司Ørsted开发出一种专用于气象及海洋测量的无人水面艇“Hugin USV”,以风能和太阳能为动力,可在最恶劣的海况下连续运行1年。据悉,“Hugin USV”原型机由丹麦造船商建造,控制系统由挪威公司提供,总长9米,宽4米,可自主性航行,也可在超视距范围远程控制,主要用于收集和监测风力、海流、生物和生态等与风电场开发相关的数据。目前,该型无人水面艇已获得相关专利并将投入批量生产,今年年底将生产5艘。
韩国现代重工完成韩国海军新一代近海巡逻舰概念设计
据国际船舶网7月10日消息,韩国现代重工近日宣布完成了韩国海军新一代近海巡逻舰的概念设计。据悉,该型舰中融入了人工智能、自动化和无人化等最新尖端技术,在武器装备、探测性能得到提高的同时,还可大幅减少舰员人数。现代重工表示,成功完成韩国海军新一代近海巡逻舰的概念设计,意味着应用了最前沿技术的该型舰的研发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公司将依托在该领域的技术竞争力持续承接国内外军船订单。
韩国三星重工集团的大型集装箱船完成长距离无人航行
据国际船舶网7月8日消息,韩国三星重工一艘在建15000TEU集装箱船从巨济造船厂出发开始航行,经过济州岛于7月1日抵达中国台湾高雄港,航程全长约1500公里,成功完成了自主航行技术的全球航线实证测试。这是全球造船业界首次在大型集装箱船上进行的自主航行技术全球航线实证测试。此次测试船舶搭载三星重工自主研发的远程自主航行系统“SAS”和智能船舶系统“SVESSEL”,实证测试集中了自动识别系统(AIS)、雷达、相机传感器及传感器融合等尖端自主航行技术,准确识别了船舶航行中半径50公里以内的船舶、浮游物等9000个以上的障碍物。此外,在该船90次与海上船舶相遇的情况下,安全地引导了迂回路线。
韩国HJ建造的国内首艘6000吨级深海物理勘探船下水
据国际船舶网7月7日消息,韩国HJ重工为韩国地质资源研究院建造的6000吨级3D/4D多功能深海资源物理勘探船“探海3(Tamhae 3)”号近日下水。该船是韩国建造的首艘6000吨级勘探船,造价1810亿韩元。“探海3”号总长92米、型宽21米,最高航速达15节,可搭载50名船员,续航力达3.6万公里,可以往返北极和南极。该船搭载了8组3D Streamer设备,可精密地扫描出长达6公里的地层影像,还搭载了可探测海底地层随时间变化的4D设备,将大幅提高韩国海底资源勘探的效率和精密度。
日本船企联合打造的电力推进生物质燃料运输船交付
据国际船舶网7月10日消息,由日本e5 Lab和三菱造船联合打造的全球首艘混合动力电力推进生物质燃料运输船“Asuka”号完工交付。该船全长71.89米,宽12米,最大航速11节,载重量1600吨,发电机容量为2台500kW,电池容量440kWh。与柴油动力船相比,可以降低50%的燃料费用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每年最多可减少400吨二氧化碳排放。按照计划,这艘新船将用于为关西电力公司位于相生市的相生生物质发电厂运输生物质燃料,在神户港和发电厂之间航行。这是全球首次在生物质燃料运输船领域引入电力推进技术。
日本上野Transtech公司将开发建造氢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油船
据国际船舶网7月8日消息,日本上野Transtech公司宣布,将建造支持氢燃料发动机的电力推进船,计划在2026年开展航行试验。据悉,新造船全长超过100米,是在现有船舶的基础上开发的新船型,将作为日本国内最大的氢燃料内航油船原型船,预计在2025年完工。该船将采用发电机和电池组合的混合动力发电系统,氢动力发电机由氢燃料发动机和氢燃料供应系统组成。在使用氢燃料的情况下,同等规格的氢燃料船相比传统重油燃料船舶每年可以减少约6000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航空
美军测试“蓝水”后勤无人机支持远征物资运输的能力
据国防科技要闻7月7日消息,美海军空战中心、海军陆战队和军事海运司令部共同测试了“蓝水”后勤无人机系统支持远征物资运输的能力。“蓝水”后勤无人机系统具有一个可拆卸的内部货舱,能够自主运送小型有效载荷。测试期间,该团队使用两架“蓝水”无人机进行了五次无人机系统测试飞行。其中,三次飞行演示验证了将关键部件从USNS Patuxent号补给油轮运送至岸上远征作战环境中海军陆战队的能力;两次飞行演示验证了将货物从岸上海军陆战队运送至海上USNS Patuxent号补给油轮的能力。此次测试证明了“蓝水”后勤无人机可替代直升机或近距离运输船,完成海上-陆地物资运送任务,为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分布式海上行动提供支持。
美国防部寻求新型反无人机系统武器,为应对敌方自主化无人系统提供支持
据国防科技要闻7月7日消息,美国防部寻求工业界开发高效新型反无人机武器,为应对敌方无人、自主和人工智能装备提供支持。具备需求能力包括:一是可干扰或禁用无人机群探测的能力;二是可制造无人机飞行障碍的能力;三是可使用动能、定向能和电子战手段应对无人机物理和电子攻击的能力;四是可评估防御手段有效性的能力。此外,国防部重点关注三类技术:一是可快速跨域跟踪和识别无人机的新型传感器;二是攻击敌方无人机导航系统和机载人工智能能力的自主防御技术;三是可利用无人系统人工智能算法漏洞创造敌方攻击盲区的技术。据航
欧洲导弹集团公布欧洲“天鹰座”高超声速拦截弹概念
据航天防务7月10日消息,欧洲导弹集团(MBDA)公布了“天鹰座” (Aquila)导弹概念。目前,该项目已获得欧洲防务基金支持,成为欧洲高超声速拦截弹计划下两个并行研发项目之一。“天鹰座”是一种新型陆基和海基拦截导弹,旨在大气层内拦截机动弹道导弹、高超声速巡航导弹和高超声速助推滑翔弹等威胁。
航天
欧空局授予西班牙GMV公司价值2.2亿美元合同,用于研发“伽利略”v2.0测试卫星地面控制段
据微视航天7月10日消息,欧空局授予西班牙GMV公司一份价值2.2亿美元的合同,用于研发“伽利略”v2.0(G2G)卫星星座在轨控制和测试的地面控制段。根据合同,地面控制段将包括后量子密码技术、部署卫星服务等功能,为提升系统灵活性、可扩展性和自主性提供支持。据悉,G2G星座项目计划将于2025年开始着手发射,并拟于2028年底前发射共计12颗G2G卫星。
美国SpaceX公司将为蒙古国开通“星链”服务
据网易新闻7月8日消息,蒙古国批准SpaceX公司“星链”系统为其提供网络通信服务。蒙古国声明表示,蒙古国数百万网络用户,将可借由SpaceX所营运的“星链”通讯服务,取得高速网络连接。蒙古国数字发展和通信部长表示,光纤电缆网络提供了广泛的高速互联网接入,但这项技术难以为蒙古国提供更多的网络接入。
美国SpaceX公司发射第90批48颗“星链”v1.5卫星
据Space网站7月7日消息,美国SpaceX公司利用“猎鹰”-9火箭于加利福尼亚州范登堡太空部队成功发射第90批48颗“星链”v1.5卫星。本次发射后,SpaceX公司的“星链”卫星发射数量达到4746颗。目前,大约有4424颗“星链”在轨运行。据悉,本次发射是SpaceX公司2023年的第46次发射任务,将继续增加“星链”星座互联网网络容量。
澳大利亚授予HawkEye 360公司合同,拟利用其射频传感器帮助检测非法捕鱼活动
据世界渔业7月8日消息,美国HawkEye360公司获得澳大利亚政府合同,为太平洋岛国论坛渔业机构(FFA)提供更大范围的海上领域感知,以帮助检测和防止非法、未报告和不受监管的渔业活动。根据合同,HawkEye360将为FFA及其成员协作,提供RF数据、分析和培训,以识别其水域内的非法海上活动,并帮助确保该地区金枪鱼资源的可持续性。此次合同将实现技术共享,并将加强对太平洋岛国、东南亚和印度洋等关键海域活动的洞察能力。
美国SpaceX公司发射第91批22颗微版“星链”v2.0卫星
据Space网站7月9日消息,美国SpaceX公司利用“猎鹰”-9火箭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太空部队成功发射第91批22颗微版“星链”v2.0卫星。本次发射后,SpaceX公司的“星链”卫星发射数量达到4768颗。目前,大约有4446颗“星链”在轨运行。本次发射后,“猎鹰”-9火箭创下一级助推器可重复使用16次纪录。据统计,本次发射是SpaceX公司2023年的第7次发射任务。
新材料
加拿大Neo Performance Materials公司拟在爱沙尼亚建设稀土永磁体工厂
据路透社网站7月7日消息,加拿大Neo Performance Materials公司拟在爱沙尼亚纳尔瓦(Narva)建设一座生产稀土永磁体的制造工厂,靠近该公司位于锡拉迈埃(Sillamäe)的现有稀土分离工厂。稀土永磁体是电动汽车和风力涡轮机至关重要的原材料。Neo现有稀土分离厂可将混合稀土原料加工成各种高纯度的稀土特种材料,包括钕-镨(NdPr)氧化物等材料。新工厂将生产烧结钕铁硼(NdFeB)永磁体,用于制造电动汽车、先进风力涡轮机等的关键部件。
德国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模拟方法用于预测电子结构
据亥姆霍兹联合会网站7月7日消息,德国亥姆霍兹德累斯顿罗森多夫研究中心(Helmholtz-Zentrum Dresden-Rossendorf,HZDR)高级系统理解中心(Center for Advanced Systems Understanding,CASUS)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模拟方法取代传统的电子结构仿真技术,可以为材料建模提供大规模的精确电子结构计算。经典原子模拟方法可以处理大型复杂系统,但其对量子电子结构的省略限制了其适用性;而不依赖于经验建模和参数拟合等假设的模拟方法提供了高保真度,但对于计算能力的要求较高。研究人员开发出材料学习算法(MALA)软件堆栈(算法和软件组件的集合),将机器学习与基于物理的方法相结合来预测材料的电子结构,与传统算法相比具有显著的速度优势。该方法可应用于开发新疫苗和新型储能材料、对半导体器件进行大规模模拟、研究材料缺陷以及探索将温室气体转化为气候友好矿物质的化学反应等研究领域。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pj计算材料》(npj Computational Materials)期刊上。
先进制造
美国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学习算法,可以使外星探索机器人自主采集地形样本
据TechXplore 7月7日消息,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的深度学习算法,使外星探索机器人能够自主决策何时何地获取地形样本。研究人员表示,他们的方法并非模拟如何在每种可能的岩石或颗粒材料上进行采样,而是创造出一种新的深高斯过程模型,使自主着陆器能够学习如何快速在遇到新材料时进行采样。使用这种方法,机器人只需很少的尝试就能学会如何挖取新材料。该研究成果将在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的海洋世界着陆器自主测试平台上进行部署。
由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整编
转载请注明
研究所简介
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IITE)成立于1985年11月,是隶属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非营利性研究机构,主要职能是研究我国经济、科技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政策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跟踪和分析世界科技、经济发展态势,为中央和有关部委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全球技术地图”为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官方微信账号,致力于向公众传递前沿技术资讯和科技创新洞见。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小南庄20号楼A座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