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首骑京杭大运河,陆陆续续,分4段骑行,用时408天,骑行一万多里;
1991年,徒步三峡,在三峡工程开工前抢下弥足珍贵的历史画面;
父亲宁愿闺女被骗
回应太无奈:“至少她能吃饱饭。”
▲拍摄于1991年的瞿塘峡粉壁摩崖最早的刻石,南宋乾道十年(公元1174年)的《宋中兴圣德碑》。由于三峡工程蓄水,部分摩崖题刻后来被整体切割、搬迁。
▲三峡地区多绝壁
三峡纤夫
从寒来暑往赤身涉水,变旅游风景
三峡江边乱石嶙峋,牲畜根本无法立足,为保障这一江段的交通畅行,人力拉纤成为唯一的选择。纤夫在三峡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刘世昭1991年到访三峡时,依旧能见到这一群体的身影,并拍下艺术作品《空谷号子》。
▲《空谷号子》
很多人或许知道这张照片拍摄后的轰动,却未必知道这张照片拍摄前的故事。
“他们是贫困区的土家族,那里民风非常淳朴。”
纤夫通常都是逆水行舟,逆水穿什么裤子?在那个年代,一条紧身的尼龙游泳裤,二十多元。
二十元是什么概念?
即便家境殷实的刘世昭,也直呼“贵!”。他那时一个月工资才几十块钱,何况纤夫们那点微薄的收入,他们根本不可能买得起泳裤。
此外,长期在水上工作,衣服弄湿会增加身体阻力与负担,同时也容易擦伤皮肤,导致感染发炎。
“所以,他们只能裸体,冬天拉纤,江水刺骨,也得脱光。”
刘世昭坐船进山的时候,船上有个二十来岁的小姑娘,当地人。正在岸边休息、赤着身子的纤夫,坦然地和她打招呼、聊着天。小姑娘习以为常,没有丝毫扭捏或不适。
那一刻,刘世昭感觉这山里空气跟外面不一样,是那么纯净。
不过,拍《空谷号子》并没有预想的顺利。因为,船上只要有外人,哪怕是男人,纤夫也不脱。
刘世昭一番苦口婆心动员:“我是记者,负责客观记录你们真实的生活状态,你们该怎样就怎样,不要因为我而改变。”
为了消除纤夫们的顾虑,他甚至自己也脱光,站到河里去拍。这才留存下纤夫们工作和生活的珍贵画面。
▲船工们打开船舱盖做午饭
随着经济发展、机动船的普及,纤夫这一古老职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如今,三峡地区纤夫体验项目仍作为一种文化传承保留着。但性质却早已变迁,纤夫们穿上专业服装表演拉纤,成了一道旅游风景,不再是为谋生或保障江上交通所需。
同样因交通地位的变迁,逐渐向旅游开发转变的,还有流淌千年的京杭大运河。如果说三峡沿岸是因为交通而贫穷,那么运河沿岸则是因为交通而富庶。
京杭大运河
沿岸城市兴衰流转
35年,换了人间
改革开放以后,不同地区人员之间的交流增多、互动频繁,许多东西也跟着相互渗透,涵盖文化、饮食,方方面面。
刘世昭记得运河沿线沧州饮食尤为齁咸。他和同事点过一份青椒炒肉丝,跟吃咸菜一样。而无锡那边口味与沧州完全是两种风格,很淡、很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