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出品方/作者:东吴证券,陈显帆、黄瑞连、严佳)
核心观点:
本土激光设备龙头,迎来业绩拐点
①大族激光创立于 1996 年,通过内生+外延不断壮大业务面,目前主营业 务包括激光及自动化配套设备、PCB 及自动化配套设备,以及相应的定制 化生产线等,是国内激光设备行业的领军企业。②消费电子行业周期性下 滑、资产减值等影响,2019 年公司业绩出现了下滑。2020 年在消费电子和 PCB 行业景气度持续提升驱动下,公司小功率和 PCB 设备业务大幅回暖, 盈利能力大幅修复,2020 年实现营业收入 119.42 亿元,归母净利润 9.79 亿元,分别同比增长 24.89%和 52.43%,业绩拐点已经出现。
制造业复苏背景下,激光行业进入新一轮高增长周期
2020 年 3 月份以来,国内制造业进入新的一轮上升周期,短期来看, 制造业持续复苏背景下,激光设备、工业自动化等行业景气度不断提升, 行业拐点已经出现。中长期看,激光加工(激光切割、焊接)渗透率不断 提升、应用场景不断拓展( 3C、动力电池、光伏等),我国激光加工市场 在较长时间内仍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是一个成长性赛道,本土相关激光 装备企业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各项业务处在向上周期,公司业绩增长动力强劲
在制造业持续向好的宏观大背景下,公司各项业务景气度持续向好, 业绩有望持续快速增长:①小功率设备业务:5G 驱动新一轮的换机浪潮, 苹果 5G 手机需求旺盛,同时在海外建厂推动下,苹果资本开支持续提升。 公司 2009 年切入苹果供应链,作为苹果的一供,公司将获得苹果大部分 设备订单,小功率业务仍将快速增长。②PCB 设备业务:全球 PCB 产能 向大陆转移同时,5G 基站的持续加码、消费电子和汽车电子等的迭代升 级,国内 PCB 的产业重心正逐步向高多层板、HDI 等高端产品线转移,公 司作为全球 PCB 专用设备产品线最为齐全的企业之一,在巩固机械钻等 传统产品竞争优势同时,激光钻孔机、LDI 等高价值量设备开始放量,PCB 业务有望加速成长。③新能源装备业务:动力电池龙头企业掀起扩产浪潮, 将拉动千亿级锂电设备需求,公司已成功切入宁德时代产业链,2020 年合 计中标宁德时代及其控股子公司合计 11.94 亿元的锂电池生产设备,新能 源装备释放弹性大。④此外,公司大功率设备涵盖激光切割、焊接等,充 分受益制造业整体复苏;公司 Mini LED 切割、裂片、剥离、修复设备已 形成系统解决方案;显示面板行业份额稳步提升;半导体和光伏设备陆续 导入大客户供应链,新业务有望迎高速成长。
1. 本土激光设备龙头,迎来业绩拐点
1.1. 持续扩张的本土激光设备龙头企业
1.1.1. 内生+外延,公司形成完善的激光设备产品线
大族激光由高云峰先生于 1996 年创立,是国内激光设备行业的领军企业,在 国际范围内拥有较高知名度,营收规模稳居国内第一/全球第三。
梳理公司发展历程,公司通过内生+外延不断壮大业务面,从早期的激光打标 横向拓展到各类激光加工设备和专用设备,产品下游已经延展至消费电子、PCB、 LED、显示面板、新能源、半导体、机器人等领域。凭借锐意进取的精神,公司在 多领域实现自主技术的突破,科研项目被认定为“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是行业 内首家入选国家工信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名单的企业,多次荣获“国家科技 进步奖二等奖”、“CCTV 中国十佳上市公司”、“最佳设备供应商”、“全国质量标 杆”等荣誉称号,行业龙头地位显著。
伴随着业务面的不断拓展,公司的激光设备产品矩阵日益丰富。公司的主营 产品包括激光及自动化配套设备、PCB 及自动化配套设备,以及相应的定制化生 产线等,具体业务板块如下:
①大功率激光设备:涵盖激光切割、焊接等,应用于汽车、轨道交通等重要行 业,销量全球领先,与长城汽车、中航工业、东风农机、比亚迪、上汽等重点客户 紧密绑定,凭借智能化优势,FMS 激光切割柔性生产线已成为规模以上企业的首 选。公司不断践行“5G+互联网”战略方针,加快智能制造和国际化步伐,可提供 钣金加工车间级的解决方案,激光焊接设备已成功打入美国、东欧及东南亚市场;
②小功率激光设备:涉及小功率激光打标、精密焊接、精密切割等业务,激光 精密加工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准,消费电子行业中,得到苹果、华为、三星、 小米等客户的高度认可。公司正在不断拓展新的应用场景,在 5G 产业、晶圆识别、 IC 芯片、手机铝件、偏光片等新业务领域也取得了显著增长;
③PCB 专用设备:公司是全球产品线最为齐全的 PCB 设备供应商之一,机械 钻孔和激光钻孔设备销量稳居全球前列,激光直接成像曝光机的市场需求正处于 迅速放量期,产品性能持续提升,与深南电路、生益电子、景旺电子、健鼎科技等 PCB 龙头客户保持密切合作,积极拓展高端市场;
④新能源装备:公司在电芯设备、模组及 PACK 段市场占有率及技术水平均 位于行业前列,并具备电芯和模组生产环节整线智能装备交付的能力,紧密绑定 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大型客户;
⑤显示面板设备:2020 年公司 LED 行业激光加工设备实现营业收入 2.22 亿 元,同比增长 53.48%,保持市场领导地位,Mini-Led 切割、裂片、剥离、修复等 设备实现批量销售;显示面板业务市占率稳步提升,逐步替代国外同类产品;
⑥半导体、光伏设备:公司半导体行业激光类封测设备已进入多家封测行业 领先企业供应商序列,逐步获得客户订单半导体激光开槽、激光解键合、化合物 半导体激光切割等产品已实现批量销售;光伏行业激光类设备业务已取得隆基股 份、通威股份等行业大客户订单,划裂机、开膜掺杂机等设备形成批量销售。从产品收入结构上看:2020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19.42 亿元,其中激光及其 配套设备收入 90.28 亿元。在激光及其配套设备业务中,大功率激光业务和消费电 子业务分别实现营业收入 20.18 亿元和 57.12 亿元,占激光及其配套设备业务收入 比重分别为 22%、63%。
1.1.2. 向上垂直整合核心部件,夯实公司竞争优势
研发投入持续快速增长,研发费用率领先于同行竞争对手。公司以自主创新 为企业发展的立足之本,近年来持续在各细分领域加大研发投入力度,2015-2020 年研发支出年复合增速达到 23.28%,2020 年公司研发费用达到 12.18 亿元,对应 研发费用率为 10.20%,以 2020Q1~Q3 数据为对比,公司的研发费用率(8.50%) 明显高于亚威股份(6.41%)和华工科技(4.68%)等本土第一梯队激光设备厂商, 高研发投入有助于从底层巩固公司在行业内的竞争力。
注重研发团队的建设,研发人员占比最高。公司形成了一支涵盖激光光源、 直线电机、计算机软件、机械控制和自动化系统集成等领域的复合研发队伍,2020 年研发人员数量占到了公司总人数的 34%,是公司员工最大构成部分。
截至 2020 年底,公司已获得有效知识产权 5250 项,其中各类专利 3811 项, 著作权 1157 项,商标权 282 项,技术储备充盈。在持续高研发投入的推动下,公 司在垂直整合,零部件自制方面取得较大突破。
以为激光设备核心零部件——激光器为例,公司积极推进上游整合,已实现 激光器自主化。公司的小功率激光设备已实现超过 50%激光器自产,2020 年上半 年搭载自研光纤激光器的大功率激光设备也已形成批量出货,最高功率可达 12kW。 目前公司正继续加大对光纤激光器、皮秒激光器等核心器件的研发,进一步提升 核心部件的自给率。
一方面,激光器作为激光设备成本最大组成部分,垂直整合可明显提升公司 的成本管控能力;另一方面,激光器自制还为公司提供了灵活的定制化服务空间, 是增强公司市场竞争力的强效手段。对标德国通快,可发现向上游整合核心零部 件是激光设备厂商不断提升竞争力、并走向全球化的必经之路。
1.2. 经营低谷期已经过去,公司业绩拐点出现
1.2.1. 公司经营质量好转,2020 年业绩大幅提升
2004 年作为公司上市元年,收入规模仅为 4.09 亿元,伴随着产品线的不断丰 富完善,公司收入体量持续扩大,2020 年达到 119.42 亿元,演绎了 17 年增长 29 倍的神话。
激光行业虽作为黄金成长性赛道,但激光设备属于制造业大范畴,受下游投 资周期带来的需求波动影响,复盘公司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以下几个阶段:①2011 年之前,国内激光行业快速增长驱动公司收入规模快速提升;②2012-2017 年,公 司事业部改制带来管理效率的提升,以及消费电子创新周期,公司步入新的成长 阶段;③2018-2019 年国内制造业投资下行、消费电子需求疲软,以及本土激光行 业竞争加剧,公司整体业绩下滑;④2020 年制造业持续复苏,5G 带动新的消费电 子周期,公司有望进入新的上升周期,下文我们将作详细分析。
受消费电子行业周期性下滑、公司资产减值和汇兑损失等影响,2019 年公司 业绩出现一定波动,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下滑 13.1%和 62.6%。2020 年 在 5G 和 PCB 行业景气度提升的驱动下,公司主营的消费电子和 PCB 设备业务 大幅回暖,2020 年实现营业收入 119.42 亿元,归母净利润 9.79 亿元,分别同比增 长 24.89%和 52.43%,业绩拐点已经出现。
我们注意到 2020 年公司口罩机计提减值准备约 1.30 亿元,欧洲 AIC 公司股 权暨确认投资损失及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合计 2.67 亿,2020 年公司经营性业绩要更 加出色。
2020年公司利润增速高于收入增速,归根到底还是,毛利率等经营指标向好, 驱动公司盈利水平修复。①毛利率:随着下游景气度边际改善,2020 年公司的毛 利率已大幅回升至 40.11%,逼近 2017 年 41.27%的毛利水平,较 2019 年同期提升 6.09 个百分点;②费用端:汇兑损失导致财务费用大幅提升,2020 年达 2.8 亿元 (2019 年 0.59 亿元),受此影响 2020 年公司期间费用率达到 30.04%,较 19 年同 期提升 2.38 个百分点。2020 年毛利率提升幅度领先于期间费用率提升幅度,公司 整体净利率触底回升,达到 8.32%。
横向比较,依靠出色的垂直整合能力,公司毛利率与同行竞争对手相比有明 显优势。2020 年公司毛利率 40.11%,若以 2020 年前三季度为对比,公司毛利率 (40.88%)明显高于国内同业公司华工科技(24.41%)和金运激光(36.90%);此 外,我们注意到公司经营效率也优于同行业竞争者,公司 2020 净资产收益率(平 均)达到 10.54%,领先于其他激光设备上市企业。
1.2.2. 股权激励考核驱动下,公司释放业绩诉求强烈
2020 年公司未达到股权激励行权考核目标,为达到行权条件,公司有诉求去 提升业绩,完成 2021/2022 业绩考核,从这个角度看,业绩有望持续快速提升。为了进一步建立、健全公司长效激励机制,有效地将股东利益、公司利益和核 心团队个人利益结合在一起,2019 年 8 月公司公告了股权激励计划,本计划拟向 激励对象授予不超过 5,000.00 万份股票期权,约占本计划公告时公司股本总额 106,706.91 万股的 4.6857%。
本次股权激励计划分三期行权,2020—2022 年的 3 个会计年度中,分年度对 公司业绩指标和个人绩效指标进行考核,公司业绩 2020-2022 年扣非后归母净利 润的考核目标分别为 15.27/16.72/18.90 亿元,2020 年公司没有达到业绩考核,由 此可见 2021/2022 年,有望强烈的目标实现业绩考核,以便完成股权激励行权。
2. 制造业复苏背景下,激光行业进入新一轮高增长周期
2.1. 从宏观到微观数据均表明制造业正在持续复苏
① 宏观:2021 年 3 月 PMI 为 51.9,连续 13 个月位于荣枯线以上,2020 年 1-12 月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同比-2.20%,制造业投资持续改 善,宏观数据持续向好。
②中观:工业机器人和金属切削机床产量的变化,可以表征制造业投资的景 气度情况:①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工业机器人产量持续快速提升,12 月达 29706 台,同比增长 32.40%。②金属切削机床产量在 3 月触底后快速提升,2020 年 12 月达 4.9 万台,同比增速 32.40%,提升明显。
③微观:拆分 IPG 中国区收入增速,我们发现,IPG 中国区收入降幅自 2019Q4 开始收窄,2020Q3 已扭转下跌趋势,同比+22%,2020Q4 IPG 中国地区收入增速 达+52%,并披露 2021 头几周中国地区激光器需求旺盛;本土激光器、控制系统龙 头锐科激光和柏楚电子 2020Q1 以来订单需求旺盛,收入增速持续提升,2020Q3 同比增速分别高达 78.28%和 59.42%。
2011 年以来,我国制造业投资增速持续下行,2020 年开始已经进入新的一轮 上行周期,从上述宏观到微观数据均可以得到验证,加工方式升级以及进口替代 将成为本轮制造业复苏的主旋律。
2.2. 复苏背景下,激光行业拐点已经出现
复盘过去十年我国激光行业和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增速(由于激光行 业缺乏月度数据,这里我们选取年度数据),我们发现:①整体上看,激光行业的 增速与制造业投资增速有相关性,2012-2016 年和 2018-2019 年制造业投资增速放 缓,激光行业增速呈现下降趋势;②激光行业增速相比制造业投资增速表现出更 高的弹性,主要原因是激光设备作为先进加工设备,替代传统金属切削机床,具 有渗透率提升逻辑。制造业持续复苏背景下,叠加激光加工渗透率,激光设备行 业景气度不断提升,行业拐点已经出现。
根据《2020 年中国激光产业发展报告》,2019 年国内激光加工设备市场规模 658 亿元的市场规模,2019 年大族激光激光加工设备相关营业收入 76.4 亿元,市占率 12.6%;华工科技激光加工设备相关营业收入 17.23 亿元,市占率 2.8%。海外激光 设备龙头德国通快中国区 19/20 财年收入为 3.5 亿欧元,激光设备收入折合人民币 约为 9.4 亿元(通快集团的经营业务分为机床事业部和激光技术事业部,全球来 看,激光技术事业部收入占比为 34%,我们按照该比例估算),市占率仅为 1.6%。公司在国内的激光设备市场份额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在激光行业景度提升背景下,公 司将进入新一轮的上升周期。
3. 主营业务处在向上周期,公司业绩增长动力强劲
3.1. 5G 驱动公司消费电子业务新一轮成长周期
3.1.1. 5G 引领换机新潮,消费电子开启新一轮成长周期
复盘历史,4G 的出现成为上一轮换机高峰期的主推力,4G 商业化后使得我国平均换机周期从 2014 年的 21.8 个月下降至 2015 年的 19.5 个月,驱动消费电子 换机周期。2019 年 6 月,5G 牌照的发放正式拉开了 5G 时代的大幕,2019 年三 季度以来,各大手机厂商的 5G 机型加速出新,并逐步下沉至中低端机型,将加 速 5G 换新进程的推进,4G 到 5G 会带来新一轮的换机潮。
2020 年 5G 手机的渗透率快速提升,5G 替换 4G 空间依然广阔。5G 手机在 过去一年半的时间内发展迅猛,在 2020 年上半年电子产品终端消费疲软的大环境 下依旧逆行而上,2020 年 5G 手机已累计出货 1.76 亿部,5G 手机的渗透率达到 52.86%。考虑到,据 Statista 数据,截至 2019 年我国智能手机保有量约 16 亿部, 由此可见 5G 替换 4G 空间仍然广阔,5G 换机潮仍将延续。
此外,可穿戴生态日臻成熟,进一步驱动消费电子景气度提升。据 Apple 公 告数据,受益于 Airpods 和 iWatch 的放量,Apple 的可穿戴业务收入在 2018~2020 年实现了 35.51%、40.85%和 25.07%的高同比增速,可穿戴电子产品的成长性已得 到初步印证。此外,华为、小米等企业在可穿戴电子领域产品力的提升正驱动市场竞争格局的优化,将进一步刺激终端需求的释放,驱动消费电子行业景气度提 升。
3.1.2. 受益智能手机加速革新,激光加工需求提升
激光加工优势突出,已广泛适用于高端手机领域。作为精细微加工的前沿技 术之一,激光加工凭借其高效、精准、无污染等优点,已成功运用到高端智能手机 蓝宝石玻璃、屏幕、背板、中框的切割、各类零部件的精密焊接、中框退镀、表面 抛光和气密性检测等重要工序之中,可明显提升手机厂商的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
智能手机的机身革新加速激光加工的渗透。近年来各大手机厂商在机型外观 上的创新层出不穷,智能手机持续向 OLED、全面屏、多摄像模组、玻璃背板等方 向发展,对蓝宝石、玻璃、陶瓷等脆性材料,以及金属材料的加工精度及产能均大 幅提升,现有高端手机产线对激光精密加工设备的依赖度度越来越高。
iPhone 12 开启 IOS 用户超级换机期,激光加工需求度进一步提升。据 Apple 公告数据,2020 年四季度 iPhone 销售额同比增长 17.23%,Apple 再次迎来创新大 年。从制造角度出发,iPhone 12 的超瓷晶背板、大屏 OLED 等机身创新对激光加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板面积变大且内部结构更为复杂,对激光加工的需求量 和精度也有所提升。
3.1.3. 受益苹果 5G 换机+海外建厂,消费电子业务仍将快速增长
公司消费电子激光设备产品线完善,积极开拓高附加值整线业务。公司在消 费电子行业的业务覆盖各类材料的精密切割、精密焊接、激光打标、激光钻孔、激 光褪镀、检测等工序。依托多年积累的自动化经验,公司顺利切入各项系统集成 业务,2016 年耳机自动化生产线和气密性能检测集成设备的市占率分别达到 70% 和 60%,2018 完成了消费电子生产整线的交付,可提供各式纳秒、皮秒钻孔和切 割设备的全套解决方案。
公司于 2009 年切入苹果供应链,并凭借过硬的设备性能和完善的经销服务不 断增厚客户粘性,成为苹果的一供,获得苹果大部分设备订单,苹果是公司在消 费电子主要的收入来源,过去的经营数据也表明公司的小功率激光业务与苹果的 业绩呈明显的联动关系。(考虑到设备先行,以及 Apple 四季度业绩计入下一年度 的因素,公司小功率激光设备营收增长平均提前 Apple 净销售额一年释放)公司消费电子业务充分受益于苹果 5G 创新周期和海外建厂。①2020 年,苹 果再次迎来创新大年,5G 手机 iPhone12 发布,四季度 iPhone 销售额同比增长 17.23%,预计 5G 换机潮驱动下 2021 年 iPhone 出货有望持续快速增长,将带来可 观的激光设备新增需求;②苹果产能向印度、东南亚转移,新基地建设加速激光 设备换新。受国际贸易摩擦和中国人力成本上扬等因素影响,苹果拟将 15~30%的 产能转移至印度及东南亚地区,预计产能转移的步伐将在疫情缓和后加速,届时 旧产能的激光设备将面临提前淘汰,公司消费电子业务的景气度有望延长。我们 预计 2021 年苹果在激光设备上的资本开支将持续上提,公司消费电子业务有望持 续快速增长。
此外,随着群众消费理念的转变,国产高端智能手机的市场空间将持续扩容, 对激光加工设备的需求将逐步释放,公司作为行业领导者,与华为、小米等客户 保持紧密合作,业务规模有望逐步放量。
3.2. PCB 行业景气度持续上行,设备龙头充分受益
3.2.1. 多重因素驱动 PCB 行业景气度持续上行
Prismark 披露数据显示,2008 全球 PCB 产值 483 亿美金,2019 年为 624 亿 美金,2008-2019 年全球 PCB 产值 CAGR 为 2.3%,全球 PCB 行业增速较为缓慢。
国内 PCB 行业的成长逻辑主要源自两个方面:PCB 产能向大陆转移以及产 品结构改变。
鉴于我国完善的电子产业链和广阔的消费市场,PCB 的产业主力逐步由欧美 及日韩转移至中国大陆地区。根据 Prismark 数据,中国大陆地区 PCB 产值的全球 占比由 2008 年的 31.11%大幅提升至 2019 年的 53.70%,2019 年总产值达 335.07 亿美元,2008-2019 年 CAGR 7.56%。
从产品结构上来看,中国大陆地区的 PCB 仍以中低端的多层板、低阶 HDI 为 主,高多层板、高阶 HDI 和柔性板等高价值量 PCB 的产值主要集中在日美及中国台湾 地区。
从 PCB 下游应用领域看,2016 年通信、汽车电子和消费电子是 PCB 最大的 三个应用领域,合计占比高达 66%,下面我们主要以上述三大应用领域为代表分 析 PCB 的需求情况。
5G 基站的扩建将带动高多层 PCB 需求的快速增长。据工信部数据,2020 年 我国新增 5G 基站仅 58 万座,距离千万座的建设目标差距较大,短期内扩建步伐 将再提速。5G 基站需在 4G 基站的基础上将 RRU 和天线合并成 AAU,对高多层 PCB 的需求量明显增加,据智研咨询预估,5G 基站建设需要的 PCB 价值量将接 近 4G 基站的 18 倍。
5G 普及将为 PCB 在消费电子、服务器等领域带来结构性升级机会。5G 手机对电子元器件在轻薄化、集成化和高频化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将促进 HDI 板和 柔性板的加速渗透。此外,海量数据的存储需求也会倒推上游数据中心的扩容, 服务器行业有望回暖,PCB 作为基础性部件将优先受益。
长期来看,汽车电子升级持续为 PCB 打开成长空间。新能源汽车相较于燃料 汽车新增 VCU、MCU 和 BMS 三大核心模组,ADAS、OBD、ABS 等智能化拓展 模块的渗透率也将提升,整车所需电子元件的数量将明显增加,电子产品也趋于 高端化,对 PCB 的需求将从低多层板向高多层板迭代。
随着 5G 基站的持续加码、消费电子和汽车电子的迭代升级,国内 PCB 的产 业重心正逐步向高端产品线转移。在终端需求的刺激下,国内头部 PCB 厂商加快 扩产步伐,产品主要以高多层板、HDI 板和柔性板为主,内资企业在高端 PCB 领 域的布局已初具规模,据我们不完全统计,国内部分 PCB 厂商已有扩产计划的设 备投资额已接近 200 亿元,设备订单将在短期释放。
下面我们对国内 PCB 产值增加带来的设备投资需求作测算,首先我们要弄清 楚设备投资额与产值的关系,分析部分国内 PCB 厂商的产线设备投资与项目预期 产值,可以得出 PCB 设备投资/产值大约为 0.5。
下面我们以 Prismark 预测的 PCB 产值为基准,仅考虑新增产值带来的设备投 资需求,假定新建产线设备投资与年度新增产值的比例为 0.5:1,则 2021-2023 年 我国大陆地区仅新增产值带来的 PCB 设备的市场空间可达 77/81/82 亿元,存量设 备超过 1000 亿,若考虑存量设备更新换代,则市场对 PCB 设备的需求空间将更 加广阔。
3.2.2. 高端 PCB 打开激光钻、LDI 曝光机设备成长空间
PCB 生产工艺复杂,以刚性板的生产流程为例,具体生产流程包括裁切、内 层干膜、压合、钻孔等 12 个流程,其中钻孔为 PCB 产线中价值量最高的工序。高多层板和 HDI 将会带动对激光钻机的需求。高多层板和 HDI 分别通过贴 片和微盲埋线的方式提高排线密度,堆叠层数更多,钻孔需求量明显提升。机械 钻机主要应用于大孔径的通孔制备,而激光钻孔适用于微孔的精细化加工,属于 高密度 PCB 的增量设备,二者不存在严格的竞争关系。通过梳理景旺电子、崇达 技术等国内厂商新建多层板和 HDI 产线设备投入,我们发现 2019 年激光钻机在 钻机中的投资占比已达到 20-25%。
PCB 向精细化发展催生 LDI 曝光机的需求。高多层板和 HDI 内部的电路线 宽更窄,密度更高,传统的掩膜曝光工艺无法达到所需的加工精度。LDI 曝光的制 程可低至微米量级,而且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和经济效益也较为突出,在各大厂商 新建产线的干膜环节中,LDI 曝光机已几乎完全取代传统曝光设备。
激光钻机和 LDI 曝光机仍由外企主导,大陆企业正抓紧追赶。大量科技、东 台精机等台资企业在激光钻孔领域布局较早,与大族激光形成正面竞争。奥宝科 技的 LDI 占据全球过半的市场份额,大族激光、新诺科技等国内厂商正加速拓展。参照崇达技术招股书,2016 年底激光钻机和 LDI 曝光机仍主要依赖进口,单价分 别为 61 和 89 万美元,设备降价空间较大,国产化替代势能充足。
3.2.3. 龙头地位稳固,PCB 业务有望持续快速增长
公司是全球 PCB 专用设备产品线最为齐全的企业之一。公司的 PCB 专用设 备业务依托于子公司大族数控及其控股子公司麦逊电子和升宇智能,主营机械加 工、激光加工、LDI、贴附及自动化、质量检测五大类产品,覆盖了钻孔、图形转 移、成型、贴附、终检等 PCB 领域的关键生产和检测工序。
公司在 PCB 专用设备行业的龙头地位显著。作为国内少数实现 CO2 激光钻 孔机和 IC 载板高精微针测试机国产化替代的设备厂商,公司深受海内外多家行 业领先客户的信赖,2013 年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激光钻孔设备商,2015 年机械钻 孔设备全球销量第一,连续多年位居 CPCA 专用设备和仪器类百强排行榜首位。
公司积极响应市场需求,高价值量的高端产品推向市场。在高多层板和 HDI 加工需求日益高涨的大环境下,公司陆续推出 CCD 六轴独立控制机械钻孔机、双 轴双台面 CO2 激光钻孔机、内层湿膜及阻焊曝光用多波长 LDI 等产品,设备可满 足高频高速材料的精密加工要求,产品力行业领先,已经赢得了多家标杆客户的 高度认可。
公司 PCB 业务已经迎来新的拐点,有望持续快速增长。受国际贸易摩擦影响, 公司 PCB 业务在 2019 年出现明显的拐点,上半年订单量受到明显抑制,第四季 度发机量创历史新高。受益于激光钻孔机、LDI 等高价值量设备的放量,公司 PCB 业务的毛利率在 2019 年不降反升。2020 年 PCB 专用设备营收同比增长 70.83%, 毛利率已上提至 36.63%,盈利能力持续上行,公司 PCB 板块的上升通道已被打 开。
3.3. 受益头部电池厂商扩张,新能源业务有望加速成长
3.3.1. 动力电池龙头掀起扩产浪潮,锂电设备成长空间充足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11~2019 年我国纯电动汽车销量的年复合增速 达到 90.60%,但 2020 年我国纯电动汽车的渗透率仍仅为 4.54%,与《中国 2035 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中 2025 年 20%的渗透率目标还存在较大差距,行业具备广 阔的成长空间。
动力电池竞争格局持续优化,海外市场增长可期。补贴退坡后市场竞争加剧, 落后企业加速出清,头部企业依靠规模化优势不断扩充市场份额,2020 年国内动 力电池装机量 CR5 已达到 82%,行业集中度明显提升。此外,宁德时代、蜂巢能 源、孚能科技陆续获得国际车企的认证,内资企业积极“出海”,海外市场亟待进 一步拓展。
龙头企业掀起扩产浪潮,拉动千亿级锂电设备需求。为进一步抢夺市场份额, 头部企业的投资金额和产能规模持续加码,行业已迈入大规模量产时代。据我们 不完全统计,宁德时代未投产项目的产能总和已超过 500GWh(大部分三年内完 成建设),投资总额已达到 1555 亿元,若假设设备投资占比为 65%,则我们预估 宁德时代有近千亿的锂电设备订单将在短中期释放。
3.3.2. 设备厂商趋于马太化,整线解决方案大势所趋
锂电设备国产化进展顺利推进,本土企业已经具备竞争力。动力电池的制备 涵盖三十多道细分工序,其中涂布机和卷绕机技术难度大,设备价值量占比高。 据高工锂电统计,目前涂布机的国产化率已达 80%,主要设备厂商包括新嘉拓、 赢合科技、七星电子等;卷绕机国产化率达 90%,且行业集中度较高,先导智能 占据了 60%以上的高端市场份额。
横向整合、整线解决方案成行业发展的大趋势。日韩企业的专业化分工较为 精细,多从事单一设备的生产销售,而锂离子电池制备工艺繁杂,下游客户对自 动化生产线的需求较为迫切。以先导智能为首的国内企业利用并购或内生的方式 加速产品的横向整合,并辅助以自动化设备,已实现前、中、后端乃至全工序生产 线的供货能力。
锂电设备具备非标属性,客户转换成本较高。锂电设备需根据下游客户的需 求进行定制化设计并实时改进,若确定了供需关系,客户一般不会轻易更换设备 商。国内厂商具备地缘性优势,产品理念及服务体系与国内电池厂商的需求更契 合,因此在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前提下,国产设备的进口替代效应会日趋明显。
头部客户将成设备厂商抢夺市场份额的突破口。下游动力电池的产能明显向 头部集中,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优化设备厂商的客户结构,积极导入大客户供应链 已成为设备厂商扩充市场份额的捷径。优秀设备厂商与头部电池厂商紧密捆绑, 强者愈强,行业的马太效应预计将愈演愈烈。
3.3.3. 绑定“大客户”,新能源业务迈入高速成长期
公司致力于打造锂电设备闭环产业链。2016 年起公司通过新设和并购的方式 整合上下游资源,业务范畴由激光焊接拓展至全制备流程,目前已涵盖搅拌、涂 布、模切、卷绕、电芯装配、烘烤、智能激光焊接、注液、模组组装、PACK 组装、 检测等环节,技术水平和市场份额位居行业前列。
公司已具备电芯、模组及 PACK 整线智能设备的供给能力。在单一生产设备 的基础上,公司辅以先进的 MES 生产管理系统,提高设备的数字化、网络化和信 息化串联程度,目前整线设备已覆盖各类动力电池的电芯处理、模组组装以及 PACK 组装环节。2019 公司成功交付行业首条 24PPM 电芯处理产能的模组自动组 装线,可同时满足 30 多道工艺的加工需求,单线售价 4000 余万元。
深度绑定“大客户”,优先受益于下游扩产浪潮。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和灵活 的营销策略,公司已成功切入宁德时代产业链,而且二者合作愈发紧密,2019 年 公司对宁德时代的销售收入占该年度新能源业务营收的 98.82%。随着客户粘性的 不断增厚,预计公司将优先受益于宁德时代未释放的千亿锂电设备订单。
据公司公告,自 2020 年 9 月至 12 月 30 日公司已陆续收到宁德时代及其控股 子公司合计11.94亿元的锂电池生产设备中标通知,设备交付时间预计在2021年, 将会对 2021 年公司新能源业务的业绩攀升提供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