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几年不少手机厂商,在手机拍照上已经不满足于后置摄像头数量的堆砌,还开始追求起手机能拍出多少超高像素的照片来。
从年初国内厂商们争着抢着首发 4800 万像素摄像头的手机,到之后 6400 万像素在千元机上的普及,甚至一亿像素手机如今也实现了量产。
厂商们在手机拍照水平上孜孜不倦地追求,不遗余力地比拼,一不小心就取代了原来手机发布会上必不可少的处理器跑分环节。
一旦换做是像素就不同了。
像素上的高低,相信只要是学过小学数学的差友们,稍作比较都能很轻易的分辨出 6400 万像素和 4800 万像素之间孰多孰少吧?
再加上有些厂商们在发布会上,除了介绍自家手机拥有超高感光度、能拍出超高分辨率照片的同时,也丝毫不介意拿它和相机放在一起比较。
和佳能相机比高感:
但难免还是给我们一种手机现在已经足够优秀到可以和相机同台竞技,像素越高,拍照越牛逼的错觉。
和富士哈苏飞思相机比像素:
Pixel4 发布会上的拍银河:
6400 万像素的手机,拍出的照片是不是要比像素不如它的相机要好了?同样是 4800 万像素的手机和相机,它们的区别到底在哪?
等等诸如以上的一些类似问题。
暂且忽略镜头带来的影响,可以说图像传感器的好坏,差不多就已经决定了它们照片的质量。
而后者在拍照中起的作用往往更关键些。
像素不难理解,传感器上用来感应光线的最小感光点就是像素。
拍照时感光点吸收到环境的光线后,会记录下不同的颜色从而组成一张照片。
像素越多,感光点也越多,拍出的照片的解析力越就高,裁剪放大后的图片也能有不错的清晰度。
小米 CC9 Pro 一亿像素拍的王源:
一块传感器拿来,你可以在上面分割出 1200 万个小方块作为感光点,再细点你也可以分割出 4800 万个小方块作为感光点。
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感光点从数量上看是增多了,对应的像素自然也从原来的 1200 万上升到了 4800 万,但每个像素的感光面积却在变小。
假设一块蛋糕切成三份,原本一份就足够让人吃饱;现在同样的蛋糕被切成了十几份后,虽然能喂十几个人,但他们都填不饱肚子。
同理,要是每个像素面积够大,捕捉到的光线足够多,就可以记录下更多的信息,照片的画质也会更好,反之则反。
俗话说的 “ 底大一级压死人 ” ,就是这个道理:
当它们的像素一样,单位像素的感光面积越大进光量越高,宽容度、暗光等表现会更好。
所以同样是一亿像素的手机和相机,就是因为相机的传感器更大,感光元件接收到的光线更多,拍出来的照片细节更多噪点更少画质更好。
说句实话,差评君觉得小米 CC9 Pro 的 1 亿像素意义尽管不小,但它 1/1.33 的大底 CMOS 才是作为手机主摄比别人厉害的地方。
饶是如此,也没法和相机比,毕竟手机不是相机,体积就摆在那儿。
之前很多差友都说 iPhone 上的 1200 万像素摄像头,拍出来的照片不比其他 4800 万甚至更高像素的手机差么?
并不是因为它是苹果有特殊的信仰加成。
还是得益于它单位像素感光面积比较大的缘故,保证了一定的清晰度同时,成像也足够稳定。
那也未必。
因为现在很多高像素的手机,拍照时传感器支持将四个相邻的像素排列在一起,形成一个大的像素,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四像素合一技术。
在明亮的照明条件下可以拍摄超高像素的照片;在暗光条件下靠增大单个像素的面积来提升画质。
这样一来,可以说是鱼和熊掌兼得,这才是这个能拍 1 亿像素的手机比别人强的地方。
与其说是像素的高低,不如说是单位像素的感光面积,才是真正决定照片画质的关键。
曾经还有厂商拿手机玩游戏和任天堂 Switch 比续航的例子。田忌赛马是个好的战术策略,但不是个好的推广策略啊,科技产品爱好者又不是傻子。
拿着自家手机去和专业单反比高感比像素比的不亦乐乎,说实话差评君真不觉得高明到哪去了 —— 人家这专业拍照工具的感光元件比手机大多了。
其实要说手机最能够弥补与单反差距的地方就在于算法,毕竟硬件上你再怎么升级,就目前来说也根本无法和单反相提并论。
传感器尺寸太小,夜间进光量不足,照片的细节不够等等,这些都是在手机上客观存在的事实。
但为什么现在的手机在夜间也照样能拍出清晰明亮的照片?
靠的就是它在按下快门的那一刻,就已经在利用芯片强大的运算能力和 AI 加持后的相机算法,帮你直接处理好了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