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用户向我们反馈了这样一则消息:
赵女士接到自己父亲在微信上发来的消息,说他出来买菜忘记带钱,让赵女士转200元到微信上。赵女士便用语音问了句“爸爸,是你吗?”很快,她就收到对方的回复,赵女士一听是自己父亲的声音,便把钱转了过去。没想到居然被骗了——调查发现,赵女士父亲的微信被盗用了,语音是提前录好的。
很多用户看了之后可能都会有这样的疑问:
2. 保护用户信息安全:正因为语音消息可能会对应到用户身份属性,语音消息中可能会包含的一些比较私密的信息,如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等,这些信息如果被转发出去,会泄露用户隐私,被骗子获取到,就可能冒充用户身份进行借钱、欺诈……造成其他用户上当受骗。
Q2:语音克隆真的会发生吗?
2. 用户通过其他渠道有留存过语音及关系链信息,被坏人获取到,并通过语音合成软件加以利用,并用以欺骗身边亲友;
3. 部分媒体报道案例中,经过核实,欺诈者发送的语音并非被仿冒人声音,而是利用刻意制造嘈杂的环境效果、以及发布语音这个动作证明身份的心理暗示,以降低其他用户警惕,获取对方信任。
我们不难看出,坏人想要实现1、2两种欺诈方式需要较高的技术门槛,用户遇到的“仿冒熟人声音欺诈”大部分情况下是第三种,只要仔细分辨还是可以很容易识破的。
A:号称能转发语音的”微信”,其实都是非官方微信客户端,也就是微信外挂软件,简单来说就是未经许可、擅自篡改微信客户端数据的第三方软件,从而达到在微信上可以进行批量或者自动操作一些功能的目的,如语音转发等。
A:
2. 谨慎在其他网站或平台留存语音资料信息,防止被他人获取并用于不法用途。
Q5:用户应如何防止类似的骗局?
1. 保护好自身账号安全:
a) 微信拥有很强的账号安全保护机制,例如账号在新设备登录时需要双重身份验证,这些机制使得攻击者各种手段失效,他们开始利用人性的弱点,使用各种社会工程学方法骗取微信用户的信任,让微信用户主动提供账号密码手机验证码等,使得其能够通过双重身份验证。因此,无论他人以任何理由索要你的微信账号、密码、短信验证码等个人信息,坚决不要提供,否则极可能被盗号;
2. 防止被盗号者欺诈:
点击用户头像或在聊天场景中选择右上角”…”菜单 → 选择”投诉”→ 选择”此账号可能被盗用了” →提交聊天记录等有效证据材料进行上传,完成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