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疫情防控需要,我们到哪都需要拿手机展示自己的“行程码”,通过行程码我们可以看到近14天到过的地点,大大节省了人工登记信息的时间。同时还可以在短时间内筛选出交叉空间中的密接人群,不仅满足了疫情防控需求,还实现了无接触登记,可谓是疫情中的“黑科技”。
基于行程查询服务主要以手机号码为依靠,因此,有的人也想通过关闭手机和拔掉手机卡来躲避行程定位。但令人讶异的是,即便关机拔卡,行程码仍然可以知道你都去过哪些地方,看似“无所不能”的行程卡,到底存在怎样的工作原理?为什么关机拔卡之后还能被定位呢?
行程码靠什么工作?覆盖的范围都有哪些?
要想知道行程卡为什么“这么神”,首先得清楚它究竟是依赖什么原理进行工作的。据了解,行程卡的技术原理其实就是“手机信令数据”,简单来说就是手机和附近通信基站之间的数据联系。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智能手机早已全面普及,尤其是城市和乡镇地区,人们使用手机的频率越来越高,通信基站也在与日俱增变得更具广纳性,尽量涵括所有用户对手机的使用需求。
为了能让手机顺利了解到各地的通信基站,几乎每款手机在出厂前都会设定好“主动”找到通信基站并连接。因此,只要人们使用手机,即便不通话不用流量,甚至是不开机,通信基站都能准确无误地对机主的位置进行精准定位。
但这也仅限于已经建设好完备的通信基站网的地域,才可以通过基站完美实现具体定位,对于一些山林居多的地区,人们并不会一直都是聚居状态,地广人稀的分布特点,通信基站自然没办法全部笼罩。
面对这种情况,行程卡便会依赖于GPS来解决定位的问题,GPS则来自于太空轨道中的卫星,通过卫星定位的方式,直接对接人们手机中自带的GPS定位系统,这时候,哪怕没有手动打开定位系统,我们的具体位置也能轻松被探知到。
关机、拔卡也能被定位?
实际上,这种原理就跟关机情况下闹钟依然处于工作状态类似,抛去GPS卫星定位不说,每部手机其实都存在“内置定位”,这也跟手机唯一的IMEI识别码关系紧密,只要有这个识别码,内置定位就会将数据“主动”上传到附近基站。经过简单的数据分析后,就能解析出该手机具体的行程轨迹,因此,就算把手机关机,或者将手机卡拔出,也依然改变不了手机被定位的结局。
当手机关机后,如果只从表面上看,人们都会习惯性认为它已经处于“封闭期”,和外界也完全不关联。但实际上,关机状态下的手机,充其量只能用“睡眠阶段”来形容,后台依然有许多应用在运行,正因如此,人们才会认为行程卡比较“神”。
虽然行程卡可以获取我们近半个月的行程记录,但这并不代表它会随便定位。一般来说,只有当机主在某个地方停留了4个小时以上,并且使用了手机打开了行程码,才会被系统记录途径或者到访。
行程卡的更新时间是每天的凌晨0点更新一次,因此,许多路过中高风险地区的朋友,比如坐高铁等,也不用再担心自己的行程卡会变成“红码”、“黄码”等的颜色,只要在当地没有停留4个小时,行程卡都会将其视为“路过”。
不过,定位技术在不断革新的进程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手机定位是否会泄密的隐患存疑。事实上,GPS并不会主动将用户的位置信息传送给其他人,而且据工信部信息管理局表示,“大数据通信行程卡”全国通用,并不会收集用户的证件信息和家庭住址等,查询结果也只是显示在自己手机上。
至于行程卡的技术支持,从官方发布的信息来看,它是由中国信通院联合三大电信运营商共同推出的服务,其作用也仅限于查看用户在近14天内所到访过的地点。并且还设计了数据防攻击、防泄露等安全技术手段,具备极强的信息保护系统,大家完全没必要过多担忧。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