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电话手表已从简单的定位通话工具,进化成集AI解答作业、扫码支付、社交群聊于一体的“腕上神器”。这些当初为守护安全而购买的手表,正让家长陷入“放心”到“操心”的矛盾境地。
《欢乐家长群》剧照
“在小学生圈子里,只有某个品牌和杂牌两种品牌,然后就是该品牌间的型号排序了……可能这就是鄙视链吧。”一位网友坦言。
不同品牌手表存在加好友限制,让孩子们无形中形成了不同的社交圈。有时候也不是攀比心理,就是想融入圈子而已。
《欢乐家长群》
一位五年级班主任发现,在严管之下,有的孩子会躲厕所玩、躲被窝玩手表,感觉像一发不可收拾的“瘾”。
这种沉迷行为背后,是商家对社交功能的着力打造。孩子们抬起手腕“碰一碰”加好友,如同大人交换名片般拓展社交圈。
不少家长发现,孩子的好友里不时会出现陌生人,或兜售游戏皮肤诱导消费,或聊一些对孩子有不良引导的信息。
有孩子为了获得更高等级,参与“举牌”等擦边活动;也有买卖高等级账号被骗走零花钱,但又不敢告诉父母的。
碰一碰加好友界面
广西桂林市公安局秀峰分局政委周长辉提示,一些孩子随意添加陌生人为好友,在社交平台随意透露个人信息和手表信息。
有些孩子可能在不经意间将绑定码暴露给他人,被不法分子利用进行诈骗。
为什么孩子会沉迷于这块小屏幕?广西妇幼保健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医师雷灵解释:“虚拟社交的即时反馈和简单互动,会让孩子逐渐失去处理真实社交矛盾的能力。”
“比如在线上可以轻易拉黑对方,但现实中跟同学吵架了,总不能永远躲着吧?”
《你给我的喜欢》剧照
有德育工作室指出,许多家长抱怨孩子“沉迷手机、不愿出门”,却未意识到,正是缺少父母陪伴,或父母过度保护,让孩子从小失去了学习社交的机会。
当孩子习惯了独处,从“没机会玩”到“不会玩”,再到“懒得玩”,孤独的种子早已在童年埋下。
“孩子一年级,5点放学,托管接走。6:30我接孩子回家。做饭、吃饭就接近8点了,8:30孩子洗漱睡觉,9点多孩子睡了我做点自己的事到11点。第二天6:30起来收拾,孩子上学、我上班。你们说,我怎么才能不缺失陪伴?那些更难的呢?”
孩子希望有人陪,父母陪不了 ,下楼又找不到小伙伴。
难怪网上流传着一句话:“上千人的社区,孩子下楼找不到一个同龄玩伴。”
《仁心俱乐部》剧照
面对困境,有家长尝试用 “参与式管理”替代强制管控。家长李林林与孩子签订《手表使用契约》,约定“每日完成作业+阅读,可兑换20分钟娱乐时间”。
他们还约定,孩子用手表记录植物生长的照片,家长就发家庭群点赞。三个月后孩子使用时长缩短至日均30分钟,还养成了观察自然的习惯。
专家认为,防止“手表沉迷”的本质,其实在于孩子的课余生活应如何被“填满”。有的家长陪伴孩子时间太少,孩子对陪伴和关爱的需求、对高质量活动的需求都得不到满足,只能“投奔”电话手表里各种好玩的功能。
有家长发明了“手表使用积分制”:按时完成作业能兑换15分钟社交时间,考试进步可解锁拍照功能。也有老师建议,家长不妨在规则上做加法,要求睡前1小时交手表,用明确的边界感培养孩子自控力。
这些戴在孩子手腕上的小设备,本质上就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是守护安全的铠甲,用不好就成了分散精力的干扰器。
1、凤凰科技网《一年赚6万,小天才批量制造未成年“大佬”》;
3、武志红《“新型攀比”正在校园悄悄流行:孩子深受其害,家长却一无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