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渐成为“10后社交神器”
不过
儿童智能手表过度娱乐化
游戏App诱导消费等现象
让家长们喜忧参半
——
功能多样化、过度娱乐化
存在隐藏消费
去年9月,苏先生带着6岁的儿子去某品牌专柜购买儿童智能电话手表,“当时看中了一款价格近2000元的手表,但我发现展示的手表竟然内置了‘与朋友合影PK相貌’的App”。苏先生表示,这是一个完全没有意义的功能,用算法来给人的相貌下定义,鼓吹孩子之间进行攀比,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可能被灌输了荒诞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有些电话手表的功能过度娱乐化,甚至没有考虑过会对孩子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苏先生发现其儿子使用的儿童手表内置“与朋友合影PK相貌”App。
从该品牌电话手表App应用中心可以看到,端内App管理有年龄划分,设置年龄越大,App种类越多,设置年龄满12岁的应用中心有多达20款App,涵盖故事、音乐、学习等种类。
另一品牌儿童手表内置应用除了基础功能的App以外,还有全民K歌等音乐App,以及各种带有娱乐元素的App,如保卫农场、只只学园、兜兜龙同步学、梦想庄园、悟空学院等,该品牌工作人员直言:“这些都是游戏。”
某款儿童手表内置应用。
值得注意的是,儿童智能电话手表内置游戏可能会设计得很隐蔽。苏先生介绍,他的孩子在使用电话手表时,通过部分App的二级或三级菜单能进入另一个游戏的应用,“类似于进入微信之后打开小程序这样的逻辑。如果小孩没有告诉家长,家长几乎不会知道。”
大部分家长表示,电话手表最重要的功能是定位和通话,虽然有的品牌可以通过应用管理设置禁止小孩下载和使用娱乐App,但其内容的过度娱乐化还是让他们十分担忧。
江苏省消保委曾针对儿童智能手表消费开展调查,功能复杂分散儿童注意力是家长对儿童智能手表的主要担忧,占比达41.95%;28.48%的消费者担心手表内容复杂影响孩子的心智健康。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石佳友表示,近年来儿童智能电话手表的社交娱乐功能逐渐成为“卖点”,部分厂商不断拓展相关功能边界,试图将儿童智能手表变成微型手机,实际上偏离了产品的初心。
据江苏省消保委消息,多名家长曾在网络平台投诉反映,在儿童智能手表绑定的家长端并未开启免密支付和支付确认的前提下,小孩在手表端购买游戏服务,就能直接从家长端扣款;部分游戏软件重复扣款、多次扣款等,孩子在使用时极易被广告推送或游戏内容吸引,甚至进行大额充值消费。
定位误差较大
泄露个人隐私
经实测发现,该款电话手表免费附送电话卡,扫描二维码之后会进入一个话费充值页面,有99元和139元的充值套餐可选,含每月100分钟通话和专用流量。客服人员解释称,赠送的卡要按照说明激活并缴费才能正常使用,一旦激活则不可退款。如果不想激活自带套餐,也可以使用自己的移动电话卡。
随后,按操作提示拆开了手表后盖发现,这款宣称可以防水的电话手表,电池仅是被随意包装一下就直接暴露在后盖下方,拿起电池之后可以看到SIM卡槽。实测发现,该款电话手表定位误差较大,明明手表和手机同处一处,但手机App却显示,手表的定位在1.3公里外。
去年3月15日,央视315晚会曝光低配儿童智能手表,无需用户授权就可以拿走定位、通讯录、麦克风、摄像头等多种敏感权限,轻松获取小孩的隐私信息,成为行走的“偷窥器”。
随后,有消费者在网上反映称,自己网购了央视曝光的同款手表,要求店铺退款遭到拒绝。近日,这家名字为“**痛改前非的小店”已经关闭。
江苏省消保委调查发现,17.11%的消费者表示遇到过儿童智能手表泄露个人信息的情况。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工程师曾对儿童智能手表中的信息安全项目进行演示,测试发现,在手表中录入人脸信息后,再用手机拍摄录入的人脸照片,仅凭照片也能解锁手表。
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刘丽敏表示,产品是否存在上述问题取决于厂商采用的技术。如今,获取个人照片并不困难,设备用照片即可解锁,既有设备被盗用,又有储存信息泄露的安全隐患。
“儿童智能设备的风险被有心人利用,便会造成较大的危害。”刘丽敏举例道,一些联网儿童智能设备,存在个人数据信息被泄露的风险,包括生物特征信息、位置信息等。更为可怕的是信息泄露后的延伸问题,她解释,通过对儿童智能设备中储存的个人数据信息,例如位置信息、聊天记录等进行行为分析,外人很可能掌握孩子的行踪,存在安全风险。
“不能仅视作‘手表’来管理”
为加强对儿童智能手表的管理,2022年7月,中央网信办等部门联合举行“清朗·2022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专项行动除了严格管控侵犯未成年人个人隐私问题外,还强化对专门供未成年人使用的智能手表、智能音箱、平板电脑、早教故事机等智能设备信息内容管理,深入排查语音、视频、文字、图片、游戏等场景,全面清理违法不良信息。
同年11月,国家标准GB/T41411-2022《儿童手表》正式实施,针对儿童手表的非法窃听、个人信息的泄露、系统的版本过低、强制索要权限、非法访问控制等问题,作出相关规定。如,应支持儿童智能手表操作系统的更新升级;应对用户身份进行标识和鉴别,且身份标识应具有唯一性,不应存在重复用户身份标识;应提供登录失败处理和超时安全处理等功能……
“随着市场需求的扩大,智能手表的功能越来越多,那么就不能仅仅将其视作一块‘手表’来管理,而绕过相关的网络监管。”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终端的名称和外在表现形式不重要,更重要的其内容与功能,如果它既能网上支付、又能玩游戏等,便应该将其视作类似手机这样的网络终端来管理。
各方主体有何义务?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石佳友指出,儿童智能手表厂家和提供预装App的程序开发商,均应当承担起责任。按照《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规定,两个主体都负有对未成年人提供安全保障的义务,“比如发现不合规的行为,要第一时间进行核实,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要求整改、下架等”。
他介绍,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智能终端产品的制造者、销售者应当在产品上安装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软件,或者以显著方式告知用户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软件的安装渠道和方法。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网络社交等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针对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务设置相应的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
谈及未成年人游戏充值等消费问题时,石佳友表示,根据民法典,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消费行为不具有法律效力;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从事一些和其年龄、智力状况相适应的行为或者纯获利益的行为,其他的消费行为则需要经过监护人的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