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某品牌电话手表实在没有底线啊,就这样朝小孩子下手?” 近日,北京市海淀区学生家长宋先生向记者反映称,给孩子买的儿童电话手表里居然内置有诱导未成年人消费的游戏App。
据宋先生反映,该品牌儿童电话手表内置了多款类似于皮肤商城、游戏等App,“原本给孩子买电话手表是为了方便联系,直到我查账单发现对不上才知道是孩子在电话手表上刷走了钱。”宋先生担忧地表示,哪位家长能24小时盯着孩子?
受访者供图
滴滴!您的孩子
“只有两种小学生,一种是用电话手表的,一种是没有电话手表的。”对于曾经风靡一时的该品牌电话手表,网络上有这样一个段子。而在中小学校几乎人手一只的该品牌电话手表,凭借着“碰一碰”加好友,快速在未成年人群体走红。
随着科技的发展,一枚小小的手表也开始内卷,囊括了双向通话功能、拒绝来电、屏蔽骚扰电话、SOS求助、高清摄像等多项功能。在产品性能上,还推出了防水、防磕、防摔、可拆卸等。据小学生使用者小佳介绍,现在的该品牌电话手表功能丰富,其内置的软件也变得纷繁复杂。
值得注意的是,宋先生反映的情况并非孤例。记者在某投诉平台了解到,近一年,涉及该品牌电话手表的投诉多达276条,投诉原因多为“无故扣费”“诱导孩子消费”等。
受访者供图
受访者供图
有消费者称,孩子点了几次电话手表上的App,在家长正在使用微信的情况下,微信扣钱没有密码支付或者任何提示,直接把钱扣了,造成家长钱财损失。该消费者称,对于电话手表这种不需要通过微信和密码支付就能随意扣款的设计非常不满,现要求退还相关款项,并更改手表的相关设定,取消里面的收费项目。
受访者供图
事实上,记者了解到,此前为规范在线教育行业发展,从2020年7月开始,国家网信办便启动了“清朗”未成年人暑期网络环境专项整治行动。国家网信办特别指出,重点整治学习教育类网站平台和其他网站的网课学习版块生态问题。严禁网课学习相关页面推送网络游戏、低俗小说、娱乐直播等与学习无关的不良广告信息。严打在用户评论区、群圈等互动版块发布淫秽色情、猥亵诱导、暴力犯罪等信息行为。深入排查处置使用低俗头像、签名、昵称,发布低俗内容的账号。严管以课程产品、文化交流、共享作品为包装向未成年人传教的信息。
“但作为家长,仅从智能手表的广告宣传上来看啊,并不能明确认定其是一款学习类产品,其中内含的广告推送、游戏等内容让家长不易察觉。”该教授表示,如果家长没有关注孩子的一言一行,就很难发现孩子使用时是否会被广告推送或游戏内容吸引,乃至付费。
有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属于以游戏诱导学生消费,该品牌电话手表等智能硬件应被纳入游戏监管范畴。否则就会出现打“擦边球”、违规经营、侵犯未成年学生合法权利等问题,对于游戏的监管存在漏洞。
记者获悉,随着教育智能硬件赛道的崛起,赛道玩家将智能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学习机、翻译笔、智能手写笔、学习灯等分类目产品并称为教育智能硬件。其中,可穿戴设备就包括智能手表。
“我们对于学习类产品不能做狭义的理解,学习类、教育类产品就只能纯学习,明确是学习机或者具备学习功能的智能硬件。还是要从产品实际功能上出发去广义地理解,内置了学习类的软件、包括学习功能的智能硬件产品就要遵守相应的规定,接受监管。”教授坦言。
“同时,监管也要注意变化。不能让打擦边球经营等行为游离在监管之外。”专家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