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马仕召回的三款充电宝信息
事件发酵后,7月1日起,罗马仕公司陆续通知员工停工停产,工资只发放至6月。7月3日深夜,“罗马仕倒闭”话题冲上微博热搜首位,公司紧急辟谣:“没有倒闭,感谢关心”。但现状是供应商的垫付款无法收回,电商平台因“保证金余额不足”无法处理退款,消费者在官方微博评论区排起了维权长龙...
2 充电宝结构解析
要理解这场危机的根源,需先看清充电宝的内部结构:主要由电芯、电路板和外壳三大核心组件构成。
▲ 充电宝的内部结构(软包电芯)
▲ 充电宝的内部结构(圆柱电芯)
电芯是充电宝的储能单元,它通过锂离子在正负极间的迁移实现充放电。主流电芯按化学体系可分为两类:锂离子电芯(Li-ion):通常封装于金属硬壳圆柱体(如18650型号);锂聚合物电芯(Li-Po):一般采用软包铝塑膜封装。
电芯内部的结构有卷绕和叠层两种。卷绕结构是将“负极-隔膜-正极-隔膜”螺旋卷绕成圆柱形或方形。叠层结构是将裁切后的“正极-隔膜-负极-隔膜”交替堆叠。
▲ 电芯的外形与内部卷绕结构
电芯质量是充电宝性能的关键,劣质电芯容易导致容量虚标、循环寿命缩短等问题,存在安全隐患,甚至有燃烧风险。
电路板是充电宝的智能控制中枢,负责电能转换、安全监控及接口管理,主要包括如下功能模块:
充电管理芯片:智能调控充电过程(涓流→恒流→恒压三个阶段),防止过充/过放。它还集成了温度传感器,异常高温时会自动停止充电。
升压转换器:将电芯电压(3V-4.4V)升至外界所需的5V/9V/12V电压,转换效率约60-80%。
快充协议芯片(如PD/QC):识别设备需求,动态调整输出功率(如9V/2A快充)。
保护电路:具备过压、过流、短路、反接、过温、低温等防护机制,确保使用安全。
电量指示:计算当前电量,使用LED或者小屏幕显示出来。
接口模块:包括Type-C输入接口,USB-A/USB-C输出接口。
▲ 充电宝电路板框图
外壳不仅是电芯与电路板的容器,更是安全的载体。常见的充电宝外壳材质有塑料和金属两种。塑料重量轻、成本低,散热性较差;金属外壳抗冲击性强,散热优异。
3 罗马仕充电宝失效原因
充电宝失效的原因有劣质电芯、保护电路缺失和不当使用等等。罗马仕充电宝的问题直指其上游供应商安普瑞斯提供的电芯。根据目前的消息,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
隔膜材料违规替换:安普瑞斯外包代工厂生产时,代工厂私自将隔膜替换为劣质材料,厚度仅7μm(行业安全标准为9-12μm),高温收缩率37%(安全阈值≤15%)。这可能会导致电芯正负极直接接触短路,而短路会造成局部过热,热量累积又会触发连锁反应,导致隔膜熔毁、电解液分解,最终引发燃烧。
金属异物混入:电芯生产过程中混入某些金属颗粒,这可能刺穿隔膜引发短路。污染原因包括:原材料掺杂、设备老化磨损、车间洁净度不足。
电解液一致性失控:不预先通知的“飞行检查”发现安普瑞斯实际电解液与报备材料不符,且关键工序参数未达标,直接削弱电芯高温稳定性。
▲ 充电宝失效分析
4 深层次原因
罗马仕充电宝电芯失效源于供应链失控与行业乱象。比如安普瑞斯未对代工厂的生产流程和材料使用实施有效监督,外包环节变成了质量“黑洞”。而品牌方罗马仕过度依赖供应商自检,最终导致不良产品流入市场。
成本压缩导致品控牺牲:罗马仕长期推行低价策略(如20000mAh充电宝售价降至69元),电芯成本占比从42%压缩至28%。低价压力传导至供应商,迫使代工厂通过偷工减料维持利润。
此外,行业还存在3C认证形同虚设的问题。安普瑞斯虽持有74张3C证书,但认证机构在发现其实际生产与报备材料严重不符,暴露“企业送样”认证模式的漏洞。
▲ CCC(China Compulsory Certification)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标识
5 充电宝选购与使用建议
优先选购品牌充电宝产品,警惕价格过低(如20000mAh低于80元)或虚标容量的机型,避免劣质电芯带来的安全隐患。
乘机时确保充电宝容量≤100Wh(约27000mAh),外壳无破损且3C标识清晰。建议2-3年更换一次,因锂电池循环寿命有限,老化后易引发漏液或短路风险。
总结
罗马仕充电宝危机的本质是 “技术缺陷(隔膜+金属异物)+ 供应链失控(外包监管失效)+ 行业乱象(低价内卷与认证滞后)”三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此次事件也在倒逼行业改革:工信部拟修订《移动电源安全技术规范》,加严隔膜、电解液等关键材料要求,并强化生产现场抽样和飞行检查。未来市场将加速淘汰劣质电芯,价格战模式难以为继。
展望未来,我们期待更多行业摆脱低价内卷的恶性循环,通过技术创新与标准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毕竟真正的竞争力不在于价格,而在于对产品安全与品质的极致追求。真正的安全也不在于外壳上小小的3C认证标识,而是藏在产品内部电芯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