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原理——深度视觉(下)

2026年8月深圳国际会展中心

本篇文章将为大家介绍心理学线索能够帮助我们感知3D深度视觉的原因,并展示如何根据这些心理学线索在2D屏幕上做出3D的效果。

心理学线索

心理学线索能帮助我们感知深度视觉的直接原因是:我们的大脑经受了长久的训练,对于一些在二维平面内呈现的场景会产生幻觉,以至于我们错认为这些场景是三维的。

“近大远小”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见图(1)):当我们在同一画框内画出一大一小两个物体时,直觉上我们的大脑会认为大的物体在近处,而小的物体在远处。

图 (1). 近大远小

在了解这些心理学线索的原理之后,计算机图形学便可利用这些线索,在2D的平面上渲染出3D的错觉。而以下的3个因素,就是最常被使用的经典线索。

遮挡(Interposition)

遮挡(interposition)给我们带来的是一种非常直观的感受:当我们将一个不透明的物体放置在另一个物体上时,观察者会认为被遮挡的物体在远端,而遮挡物在近处。

如图(2)所示,在同一平面内的两个图形堆叠起来之后,虽然它们都处在同一平面和我们之间的距离相等,但由于遮挡这一因素,我们会认为被挡住的那个物体离我们稍远一些。

图 (2). 遮挡

阴影 (Shading and shadowing)

每个物体都有2种不同的光照模式——光照区域和阴影区域,而阴影(shading and shadowing,也可以叫浓淡处理)提供给我们的就是一个物体所处环境的空间光信息。

通过根据物体相对于光线的角度及其与光源的距离,来改变物体的明暗、从而达到写实(photorealistic)的效果,我们就能在计算机图形学中成功地做出阴影处理。阴影处理时采用的算法,会改变三维模型中的表面颜色和明暗程度[1],从而提供空间线索。

例如,图(3)(A)中,模型没有绘制边线,我们就很难分辨出该模型在这张图中的每个表面;图(3)(A)和图(3)(B)是同一个模型,该模型的每个表面都用同一种颜色进行渲染,画出边线是可以让读者分辨模型的形状以及表面;图(3)(C)是进行过阴影处理的模型,这个模型看起来更加真实,我们能够很轻松地认出它的每一个面;同时,我们也能够通过光源的方向,感受到模型摆放的方向。

图 (3). 经过与未经过阴影处理的模型对比

线性透视 (Linear perspective)

线性透视(linear perspective)会采用一些引导线来引导观察者的视觉看向“远端”,即引导线会汇聚到一个小的点上,这种汇聚也能够让观察者产生深度错觉。

线性透视最显著的特点是物体随着与观察者的距离的增加而显得更小[2]。一个很典型的场景是:当我们站在一条笔直的道路上、向下看时,我们会注意到,道路在延伸向远处的同时,不断变窄。图(4)的长廊所展示的就是一个真实的线性透视场景。

图 (4). 线性透视场景——笔直的长廊

在图(4)中,这条长廊引导我们的视觉看向了“远端”。并且,我们也能有这样一种感觉:这条长廊的两端会在无穷远处相交于一点;这个点就是线性透视中的灭点。当一幅图在画面上只包含一个灭点时,它就具备了单点透视的特性。

单点透视通常用于道路、铁路轨道、走廊或建筑物的图像。当我们在欣赏这类图像时,我们能够感觉到:图片中的画面在不断往远处延伸,是一种“向画面内延伸”的观感。该动态效果如图(5)所示。

图 (5). 单点透视

线性透视在绘画艺术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譬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就是非常经典的、应用了单点透视的代表作品之一[3][4],如图(6)所示。

图 (6). 线性透视在《最后的晚餐》中的部分应用

如果画面中的立方体,垂直轮廓线与画面平行、另外两组水平主轮廓线与画面斜交,那么在画面上就形成了两个消失点,这幅图就具备了两点透视的特性;具体的两点透视模型见图(7)。

图 (7). 两点透视模型

两点透视通常用于展示某个建筑的一个角落的图像。当我们在欣赏这类图像时,我们能够感觉到:图像中建筑物的两个立面形成夹角,从而给我们带来一种立体感,这是一种“向画面外延伸”的观感。图(8)展示了常见的两点透视场景。

图 (8). 两点透视

结合遮挡、阴影和透视,我们就可以在平面显示中做出3D的效果,这也是HUD(车载抬头显示)在2D平面上实现3D感的方法,效果如图(9);但是缺少生理线索的3D显示在效果上往往也会打折,甚至在特定的使用场景下会带来一定的不适感。

图 (9). 遮挡、阴影和线性透视在平面中的效果展示

在数字显示运用的场景越来越广泛的今天,对于3D产生原理的理解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把它运用在显示产品上,给我们带来更真实的视觉体验。

[2]Smarthistory at Khan Academy. (2013). "Linear Perspective: Brunelleschi's Experiment".

[3]Dominique Raynaud. (2016). "Studies on Binocular Vision". Cham: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p. 53–67.

[4]Dominique Raynaud. (2021). "Las fuentes ópticas de Leonardo". Perspectiva y visión, ed. UAH. pp. 61–62.

THE END
0.总说VR,你真的了解VR吗?快来了解一下不要闹笑话哦~网上查的内容太过专业化,小书老师也有很多看不懂,就先简单的概括一下它到底是什么,然后,小书老师又去别的网站进行了搜索,其中有一位老师的回答是我最喜欢、也是我最能清晰明白虚拟现实技术和全息投影区别的,虚拟现实VR与全息投影3D区别为:观看不同、原理不同、要求不同。 jvzquC41yy}/lrfpuj{/exr1r1=gfA5:5d;gf@
1.vr眼镜原理是什么常见问题vr眼镜原理和我们的眼睛类似,两个透镜相当于眼睛,但远没有人眼“智能”;理想的状态是,人眼瞳孔中心、透镜中心、屏幕中心应该在一条直线上,这时就需要通过调节透镜的“瞳距”使之与人眼瞳距重合,然后使用软件调节画面中心,保证3点一线,从而获得最佳的视觉效果。 jvzquC41o0vir7hp1hgr1>5424>/j}rn
2.VR头显看久了为什么会头晕?VR头显看久了为什么会头晕?1、几个基础2、虚拟现实(VR)原理 2D显示和3D电影大家都很熟悉了,就不再赘述,VR/AR/MR这些年也很热门,但市场始终没有大面积普及,原因有很多,其中体验不好是重要原因。 VR头盔属于头戴显示设备(HMD)的一种,相比3D电影,VR头盔不仅能提供双目视差,还能提供移动视差,从而带来更丰富逼真的立体视觉体验。VR头盔主要利用准直放大透jvzquC41zwkrk~3eqo5499;;9:?3987479:75<7
3.VR指标使用教程(图解)拾荒网容量比率VR也称成交量变异率,是以某一段时期内上涨交易日的成交量总和与下跌交易日的成交量总和的比值来度量多方和空方力量的强弱,进而推测股价的走势。 1.VR指标设计原理 VR指标的实质是成交量的强弱指标,理论基础是“量价理论”和“反市场操作理论”。VR指标认为,由于量在价先,量涨价增、量跌价缩、量价同步、jvzq<84yyy422qzcpi4dp8vkvc€ikkncq1;3;@60jvsm
4.《VR虚拟现实与AR增强现实的技术原理与商业应用》(苏凯、赵苏砚当当网图书频道在线销售正版《VR虚拟现实与AR增强现实的技术原理与商业应用》,作者:苏凯、赵苏砚,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最新《VR虚拟现实与AR增强现实的技术原理与商业应用》简介、书评、试读、价格、图片等相关信息,尽在DangDang.com,网购《VR虚拟现实与AR增强现实jvzq<84rtqjve}3fcpmecwl0eqs04=73;:6:0qyon
5.《中国青年报》报道我校“VR+”思政课创新:“VR+”带你穿越时空学党史“VR+思政”到底该如何交融,小小加号背后有大讲究。 温州大学有一门和马克思“面对面”读《资本论》的VR思政课。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下简称《原理》)的延伸课堂,这门VR虚拟课以“伟大友谊的见证”“工人阶级的圣经”“穿越时空的著作”为主线,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和人机互动,仿佛置身于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时代jvzquC41yy}/yƒz0gf{/ew4kphu03<7215=62A3jvo
6.VR技术解析头戴式显示器(HMD)是 VR 目前最常见的一种体验方式。它的原理是将小型二维显示器所产生的图像经由光学系统放大。具体而言,小型显示器所发射的光线经过凸状透镜使图像因折射产生类似远方效果。利用此效果将近处物体放大至远处观赏,从而达到所谓的全息视觉(Hologram)。另外,显示器被分为左右两个部分,分别显示左右眼看到jvzquC41dnuh0lxfp0tfv8vsa6786::981gsvrhng1jfvjnnu1>:298375
7.[学子论文]虚拟现实何以超越拟态环境传媒根据J. J. Gibson提出的概念模型,人的感知系统可划分为视觉、听觉、触觉、嗅味觉和方向感等5部分,这就要求VR表现技术不仅要给用户提供逼真的视觉感受,还要在听觉、力/触觉和嗅/味觉方面给出全方位的逼真表现。从技术上讲,虚拟现实的基本原理在于利用计算机高速处理数据的能力,及时地跟踪处理在实体感觉器官上的输入jvzq<84ogfob0yjqrnk/exr0ep5o1;5361732<4e5:847;2483:23;90jv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