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阅兵在即,受阅装备已经一一亮相。当战车履带碾过长安街时,我们不但要看装备阵列的气势磅礴,也要看传感器矩阵的毫秒级响应、数据链的无声协同,以及智能系统对战场态势的重塑能力。此次受阅装备的信息化突破,绝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作战体系从机械化向智能化跃迁的公开宣言。
以四代坦克的车长头上佩戴着智能眼镜为例,其背后是全车三十多个光学、红外、电磁传感器的协同组网。这套系统实现了360度无死角战场透视,将传统坦克的“潜望镜视野”升级为“全景视角”。主动防御系统的四面相控阵雷达,兼具对空警戒与反导拦截能力,相当于为陆战装备装上了“微型宙斯盾”。而混动技术带来的不仅是静音机动优势,更关键的是为车载信息系统提供了持续稳定的电力支撑。
这些可见的硬件革新仅仅是解放军信息化战力的冰山一角。真正的变革发生在指挥链路深处:坦克的战场数据通过战术云平台实时分发,前方侦察画面可直接引导后方火箭炮群实施精确打击;主动防护系统与反无人机雷达联动,形成针对“低慢小”目标的立体拦截网。这种“传感器-射手”的闭环效率,将传统作战中“发现-决策-打击”的分钟级流程压缩至秒级,本质上是算法算力对火力投送的重新定义。
对我们中国人来说,信息化并非对军事传统的颠覆,而是对中华兵学智慧的当代践行。《孙子兵法》强调的“知己知彼”,在数字时代体现为全域态势感知能力;毛泽东军事思想中的“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正通过动态组网、分布式指挥的体系作战模式获得新生。
过去依靠侦察兵抵近侦察获取的情报,今天由无人机集群与电子侦听站实时回传;昔日靠指挥员经验判断的战场态势,如今由大数据模型进行多维度推演。革命战争年代以血肉之躯构筑的情报网络,正在被硅基芯片与光纤网络转化为数字世界的“无形长城”。
有人担忧智能化装备会导致战争“游戏化”,这实属误解。信息化系统的核心价值在于延伸拓展而非替代人的决策。
当然,信息化体系同样面临严峻挑战。复杂电磁环境下的抗干扰能力、网络节点的生存能力、算法决策的伦理边界,都是亟待突破的瓶颈。因此我们坚持双轨并进:一方面发展网电攻防力量,阅兵中亮相的频谱对抗车与量子通信设备,正是应对“信息血栓”的破局之策;另一方面强化“断网断电”条件下的应急战法,将传统战术穿插与信息化手段融合组网,确保主链路中断时仍有备用信道维持指挥韧性。
某些军事强国追求单项技术优势,却受制于军种壁垒导致数据链互不兼容;我军则着力构建“三军一网”的作战体系,陆军坦克、空军战机、火箭军导弹共用同一套信息基础设施。这种“一根筋通到底”的整合能力,使多域作战力量真正熔铸为有机整体。外媒所谓“解放军体系进化惊人”,并非指单件装备性能超越,而是惊叹于跨军兵种的无缝协同。这种打破军种藩篱的体系融合,才是信息化建设的精髓所在。
站在强军历史节点回望,从孙子到毛泽东的军事智慧,其内核始终是“以智胜力”。今天,当新一代指挥员在智能终端上调取战场全息影像时,他们既是传统“陆战之王”的继承者,更是驾驭信息化铁骑的新锐力量。这种植根传统又超越传统的创新之路,一定能锻造出慑战止战、卫疆守土的决胜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