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397)
【组成】
竹叶10g 石膏30g 半夏10g 麦冬15g 甘草6g 粳米15g 人参6g
【煎服】
水浸20分钟,煎30分钟,约600ml,分早、午、晚3次服。
【功效主治】
热病后,身热不退,心烦少气,气逆欲吐者。
【禁忌】
1. 有表证者,忌之。
2.口渴思冷、脉有力者,忌之。
3. 无气逆症者,不宜。
【类方】
1.小柴胡汤:同可治热病后身热不退、干呕欲吐。不同者,小柴胡汤证属枢机不利、表里不和,故重在和解退热。竹叶石膏汤证属津液损伤、热邪未净,故重在滋阴清热。
2.白虎加人参汤:同可清热补虚,治疗烦渴。不同者,白虎加人参汤证热邪重而津伤轻。竹叶石膏汤证,热势轻而津伤重。
3.枳实栀子豉汤:同可治热病后发热。不同者,枳实栀子豉汤证之身热,为病愈后因伤食而复,必有心烦懊恼,胸腹胀满,心下拒压之症状。
【临床运用】
1. 上半日咳者,属胃中有火,竹叶石膏汤降泄之。(《张氏医通》)
2. 脉虚数而渴,当以此汤治之。(《伤寒溯源集》)
3. 治伤寒时气表里倶虚,遍身发热,心胸烦闷。或得汗已解,内无津液,虚羸少气,胸中烦满,气逆欲吐,及诸虚烦热。(《和剂局方》)
4. 治骨蒸劳热,咳而上气,衄血、唾血,燥咳烦闷,不能眠者。消渴,贪饮不止,口舌干燥,身热不食,多梦寝汗,身体枯槁者。(《皇汉医学·类聚方广义》)
5.治伤暑,发渴脉虚。(《兰台轨范》)
6. 伤寒、肺炎、麻疹等急性热病后期,余热不清,口渴、烦满、眠不安或恶心干呕,虚汗易出,或鼻衄、齿衄等。(《古方临床之运用》)
【浅议】
此治病后热邪未尽,津液已伤,虚火上逆之方。临床使用以低热不退,心烦少寐,口渴思饮,干呕,呛咳,短气乏力,舌红嫩无苔,脉象细数为目标。
热淫于内,则身热汗出;热扰神明,则心烦少寐;气阴不足,胃失和降,则浊气上逆而神疲短气,饮食不思,干呕呃逆,呛咳。伴有舌瘦小,质红少苔,或剥苔,或有裂纹,脉象虚数,渴欲饮冷,便干,尿赤等少阴不足,阳明有余之状。故须一面滋阴益气,一面清泄火热。方中麦冬、参草滋阴益气,竹叶、石膏清泄火热,半夏和胃降逆,诸药同用,共奏生津益气、清热和胃之功。津伤甚者,苏子易半夏,以半夏性燥故也。
热病后身热,多呈低热,体温一般在37.5℃〜38℃,见于竹叶石膏汤证、小柴胡汤证及枳实栀子豉汤证。小柴胡汤证、枳实栀子豉汤证之发热,属邪热有余,多为热退后复热。本证之发热,为内热久燔,气阴损伤,肺胃两虚,热势仅较前为轻,而从未休止也。
热病后虚羸少气,调理方法,首重于饮食,一般不主张服药,所谓药补不如食补也。选用易消化、营养丰富食品,少量多餐,禁忌辛辣、厚味、肥腻等食物。若余热未尽,气阴两伤,则非服药不可。否则时日迁延,更虚津液,形成其他病症。
除热病后外,结核病,糖尿病,肿瘤病人放疗、化疗、手术后亦每见气阴亏损,低热不退,及时投用本方,症状多能改善。
【病案】
1,汗后神疲
邱某,男,45岁。3日前发热恶寒,咳嗽咽痛,余投麻黄汤,药后汗出热退,咽痛大减。唯神疲乏力,汗绵绵不止,动则益甚。口燥咽干,频频饮之仍不解渴。咳嗽气逆,痰少而黏。饮食乏味,大便不硬,小溲短黄。舌尖边红赤,苔薄白。脉象弦细略数。
脉证观之,气阴两虚也。邱某工作认真,事必躬亲,日无刻闲,致气阴虚损,心身倶疲。风寒外感,辛温发散本不为谬,奈汗出过多,益伤气阴,故而神疲少气,汗出不休。单纯气阴虚损,生脉散最宜;而汗后气阴亏虚,表未尽、脉迟缓者,桂枝新加汤为妥;本案除舌红、脉细数外,尚有咽痛、气逆呛咳等余热症状,故以竹叶石膏汤为妥。拟:
竹叶10g 石膏30g 甘草10g 党参15g 麦冬15g 苏子15g 粳米30g 三剂
药后汗出止,神倦、口渴大减,知饥欲食。气阴已复,嘱饮食调理,勿劳勿累。
2.发热
杜某,女,67岁。身热3周,初以饮食不减,无大不适,未予诊治。日来渐感乏力,动则短气,始来门诊。询知发热至午益甚,体温多在37.8℃〜38℃,自汗出,汗后热不减,不恶寒,口气蒸手,咽干唇燥,思饮欲冷,消谷善饥,大便日一行,夜尿频。素日足膝疼痛,午后足跗水肿。望其面色微红,形体略瘦,精神尚可,舌质红、苔少。诊得脉象沉滑略数,重按无力,腹软无压痛。化验室检查:甘油三酯正常,血糖空腹2. 2mmol/L,餐后二小时7.9mmol/L。
观其脉症,此阳明胃热,气阴两虚证也。阳明热则消谷善饥,口渴思饮;气阴虚则少气乏力,咽干脉弱。治宜清阳明、益少阴,拟竹叶石膏汤加减:
竹叶10g 石膏30g 甘草10g 沙参15g 麦冬15g 苏子15g 粳米30g 三剂
二诊:发热汗出减(体温35.9℃〜36.8℃),口渴易饥亦轻,膝仍痛,跗仍肿。舌脉同前。原方加白芍治之。
3.咳嗽
韩某,女,63岁。咳嗽四月,初由感冒而起,某医院点滴先锋霉素、阿奇霉素一周,发热退,咳不止。早上咳甚,呈呛咳状,痰白黏稠,咳之不爽。口苦咽干,思饮思冷,神疲乏力,胃纳一般,小便利,大便日一行。望其面色微红,目下浮肿,舌红无苔,少津。诊其脉,沉细略数。触其腹,无压痛,胫踝压之成凹。X线检査,心膈肺未见异常。血糖4.3mmol/L。
脉证观之,此热邪未净,气阴两虚证也。气阴不足则体倦少气,咽干思冷;热邪犹存则口苦、思冷。咳嗽者,非肺气失宣,乃“诸逆冲上,皆属于火”也。水肿者,通调失职也。治当清邪热,益气阴,不治咳,咳自愈;通调复,则肿亦自退也。拟:
竹叶10g 石膏30g 麦冬15g 沙参15g 苏子15g 甘草10g 粳米15g 三剂
二诊:咳嗽果然减轻,仍咽干、少气、水肿,气阴一时难复也。
上方加元参15g 五剂。
三诊:咳嗽偶见,神疲少气、咽干、水肿渐次消减,嘱守方续服五剂。
4.牙痛
邓某,女,82岁。左侧下牙疼痛20余日,昼夜不得眠,呻吟之声不绝于口。牙不松动,齿无龋孔。或谓牙根尖炎,注射青霉素,口服消炎剂;或云胃火盛,用牛黄解毒丸、黄连上清丸,虽倍量之服,皆难得减。服强痛定、美散痛亦仅缓解一时。后,某医院口腔科行拔牙术,岂料术后邻牙疼痛益剧。
邓妪大便干秘,数日一行,口干口苦,思冷欲饮,舌苔黄腻,显属胃热无疑。继从牙龈虽红不肿,舌红多裂,脉沉滑、两尺无力论,则系少阴不足之候。阳明有余、少阴不足之证,单纯苦寒清热,徒有败胃伤阴之弊。况耄耋之年,阴血不足,纵有胃火,亦当滋水清之,岂可苦寒燥之?是宜大队滋肾益阴,少佐苦寒清降以治。倘若津血得充,阴液得复,则少阴自有归藏之安,阳明绝无赤旌之摇。拟竹叶石膏汤加味:
竹叶10g 石膏30g 麦冬15g 甘草6g 半夏10g 生地30g 知母10g 怀牛膝10g 骨碎补30g 白芍15g 丹皮10g 二剂
二诊:药后当晚疼痛减轻,复诊时仅微痛而已。大便仍秘,于原方加肉苁蓉30g三剂。
按:治病当求本源,牙痛亦应明其所因,知犯何逆,随症治之。若依牙痛则拔牙之治,敢问头痛将何以拔?
本段摘自《经方躬行录》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中药竹叶的功效与作用,以及中药中的竹叶的功效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本文目录一览:1、中药竹叶的功效与作用2、竹叶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3、竹叶有什么作用?4、竹叶有什么作用5、竹叶有什么用途?6、竹叶的作用中药竹叶的功效与作用竹叶,中药名,分布于山东、河南及长江流域以南各地。具有清热除烦,生津,利尿之功效。用于热病烦渴,小儿惊痫,咳逆吐衄,小便短赤,口糜舌疮那么你知道竹叶的功效都有哪些呢?下面是我精心为你准备的中药竹叶的功效与作用,希望对你有帮助!竹叶的形态特征1.淡竹植株木质化,呈乔木状。竿高6-18m,直径5-7cm,成长后仍为绿色,或老时为灰绿色,竿环及箨环均甚隆起。箨鞘背面无毛或上部具微毛,黄绿至淡黄色而具有灰黑色之斑点和条纹;箨耳及其_毛均极易脱落;箨叶长披针形,有皱折,基部收缩;小技具叶1-5片,叶鞘鞘口无毛;叶片深绿色,无毛,窄披针形,宽1-2cm,次脉6-8对,质薄。穗状花序小技排列成覆瓦状的圆锥花序;小穗含2-3花,顶端花退化,颖工或2片,披针形,具微毛;外稃锐尖,表面有微毛;内稃先端有2齿,生微毛,长12-15mm;鳞被数目有变化,3至1枚或缺如,披钍形,长约3mm;花药长7-10mm,开花时,以具有甚长之花丝而垂悬于花外;子房呈尖卵形,顶生一长形之花柱,两者共长约7mm,柱头3枚,各长约smm,呈帚刷状。笋期4-5月,花期10月至次年5月。2.青竿竹植株木质化,呈乔木状。植株丛生,无刺。竿直立或近直立,高达15m,径约6cm。顶端不弯垂,竿的节上分枝较多;节间圆柱形,竿的节间和箨光滑无毛。3.大头典竹植株木质化,是乔木状。竿高达15m。多少有些作之字形折曲,幼竿被毛和中部以下的竿节上通常具毛环,节间通常较短;箨鞘背部疏被黑褐色、贴生前向刺毛;释片基部较狭;释舌较长,长约5mm;小穗通常呈麦秆黄色;内稃背部被柔毛,脊上具较长而密的缘毛。叶鞘通常被毛;叶舌较长以及外稃背面被疏柔毛。花期3-5月,笋期6-7月。竹叶的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2g。竹叶的注意事项脾胃虚寒及便溏者禁用。竹叶的功效与作用清热除烦;生津利尿。主热病烦渴;小儿惊_;咳逆吐衄;小便短赤;口糜舌疮。用于热病心烦、口渴,口舌生疮,小便赤涩。①《别录》:主胸中痰热,咳逆上气。②《药性论》:主吐血热毒风,止消渴。③《食疗本草》:主咳逆,消渴,痰饮,喉痹,除烦热。④《日华子本草》:消痰,治热狂烦闷,中风失音不语,壮热,头痛头风,并怀妊人头旋倒地,止惊悸,温疫迷闷,小儿惊痫天吊。⑤张元素:凉心经,益元气,除热,缓脾。⑥《纲目》:煎浓汁,漱齿中出血,洗脱肛不收。⑦《本草正》:退虚热烦躁不眠,止烦渴,生津液,利小水,解喉痹,并小儿风热惊痫。⑧《重庆堂随笔》:内息肝胆之风,外清温署之热,故有安神止痉之功。⑨《本草再新》:凉心健脾,治吐血、鼻血,聪耳明目。下一页更多精彩“竹叶的相关知识”竹叶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淡竹叶,禾本科植物淡竹叶的干燥茎叶。《现代实用中药》记载其:“清凉解热、利尿。治热病口渴,小便涩痛,烦热不寐,牙龈肿痛。”淡竹叶性味苦、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有清热除烦,通利小便的功效。由于该中药性味甘寒,可清心泄热、除烦止渴,所以常与石膏、芦根等配伍,治疗热病烦渴之证;也可与灯芯草、白茅根、滑石等同用,治疗心火炽盛、口舌生疮等问题。一般,煎服用量为10~15克。扩展资料:但需要注意,两类人不要服用,一是体虚有寒者,二是孕妇。另外,爱上火的人,需要综合调理,平时可以配合呼吸法的“哈字诀”,深吸气,张口发哈音,起到散热作用。淡竹叶性寒,有清热的效果,口渴牙痛,脸上长痘痘都可以用它缓解症状。因为淡竹叶比较寒,所以中医建议孕妇、体寒体虚者尽量不要服用,比如《品汇精要》中提到“孕妇勿服”。但电视剧中将此描述成“滑胎药”显然不科学,不是说服点淡竹叶就一定会流产。但是量大的话确实不利孕妇和胎儿。无论如何,是药三分毒,观众朋友们都要注意按医嘱服用中药,切不可自诊自疗!参考资料:人民网-总着急上火,常备淡竹叶参考资料:人民网-《芈月传》弄错中药药效:淡竹叶不是“滑胎药”竹叶有什么作用?1、竹叶清心利尿:用于心火炽盛引起的口舌生疮、尿少而赤,或热淋尿痛(如急性泌尿系感染),常配生地、木通、甘草梢(如导赤散)。2、竹叶清热除烦:用于热病后余热未尽之燥热心烦,常配生石膏、麦冬。清热除烦,生津利尿,治热病烦渴,小儿惊癔,咳逆吐衄,面赤,小便短赤,口糜舌疮。3、治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二把,石膏一升,半夏250克,人参100克,麦冬(去心)一升,甘草(炙)100克,粳米半升。4、治小儿心脏风热,精神恍惚:淡竹叶一握,粳米一合,茵陈半两。上以水二大盏,煮二味取汁一盏,去滓,投米作粥食之。5、热渴:淡竹叶五升,茯苓、石膏(碎)各三两,小麦三升,栝楼二两。上五味,以水二斗煮竹叶,取八升,下诸药,煮取四升,去滓分温服。6、治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竹叶一把,葛根三两,防风一两,桔梗、甘草各一两,桂枝一两,人参一两,附子(炮)一枚,大枣十五枚,生姜五两。上十味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温覆使汗出。7、治霍乱利后,烦热躁渴,卧不安:浓煮竹叶汁,饮五、六合。竹叶有什么作用竹叶的功效与作用及竹叶的药用价值.【性味与归经】甘、淡、寒.入心、肺、胆、胃经.【功用】(1)清心利尿:用于心火炽盛引起的口舌生疮、尿少而赤,或热淋尿痛(如急性泌尿系感染),常配生地、木通、甘草梢(如导赤散).清热除烦,生津利尿,治热病烦渴,小儿惊癔,咳逆吐衄,面赤,小便短赤,口糜舌疮.(2)清热除烦:用于热病后余热未尽之燥热心烦,常配生石膏、麦冬.【用法用量】6~15克.内服:煎汤.竹叶的精华——竹叶抗氧化物在我国食品添加剂产业的品种结构中,抗氧化剂是最薄弱的一环.尤其是天然抗氧化剂,目前国外共有商品47种,抗氧化效果明显优于BHA和BHT的有迷迭香提取物,其他如鼠尾草提取物、甘草抗氧化物、茶多酚、鞣花酸、向日葵籽提取物等;而我国目前批准使用的仅有茶多酚、植酸(钠)、磷脂、甘草抗氧化物等少数几种等.以天然食用抗氧化剂取代合成抗氧化剂是今后食品工业的发展趋势,开发具有本土资源特色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实用、高效、成本低廉的天然抗氧化剂更是重中之重.我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有着几千年药食同源的传统,发展天然、营养、多功能的食品添加剂有着独特的优势.我国素有“竹子王国”之称,境内有竹类40多属400余种,竹林面积约400万公顷.竹子以其独特的生物学、生态学及多用途等特点,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在竹叶有效成分的研究和开发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从1998年起,笔者及其合作者对竹叶黄酮的抗脂质过氧化活性做了大量研究.如分子水平的体外模拟试验表明,金毛竹(淡竹)叶提取物显著抑制了由AAPH诱导的脂质体的过氧化,防止了Cu++中介的人类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氧化;在麦乳精(阿华田)中强化1%的竹叶提取物,显著提高了制品的抗自由基和抗氧化能力,并保护了其中VA和VE的活性;在啤酒中强化一定量的竹叶提取物后,抗氧化性能和储存稳定性大大增强,双乙酰回升受到显著抑制;对竹叶黄酮进行控制性酸水解,使其部分黄酮糖苷转化成苷元,亲油性有了显著改善,TBA快速测定法表明,在菜籽油体系中,水解苷元显示了与BHT可比的抗氧化活性,其有效浓度在0.2‰左右;改良烘箱法试验表明,水解苷元抑制猪油过氧化的能力与槲皮素和茶多酚相似;化学发光法测定的结果显示,水解苷元的清.OH活性接近槲皮素.表明竹叶黄酮具有作为天然抗氧化剂的开发潜力.2002年“竹叶抗氧剂”被经贸委列为《级轻工业新产品开发指南》中“食品添加剂行业优先开发产品汇总表”的第一项.从2002年起,笔者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的要求,对竹叶抗氧化物(AntioxidantofBambooleaves,简写为AOB)的生产工艺、理化性质、质量标准、毒理试验结果、应用效果(应用范围、最大应用量)等进行了系统研究.1.生产工艺AOB是一种从禾本科(Graminae)、竹亚科(Bambusoideae)、刚竹属(PhyllostachysSieb.etZucc)的淡竹_Phyllostachysnigravar.hnonis(Bean)StepfexRendle_等叶子中得到的酚性制剂.其生产工艺既可以是在原有专利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结晶所得,也可以是在竹叶粗提物的基础上,采用组合式膜分离技术精制而成.2.化学组成AOB的抗氧化成分包括黄酮、内酯和酚酸类化合物,其总黄酮含量30%.由于经柱层析和逆流色谱进一步分离后所得组分的抗氧化效果都低于或等同于本品,所以说这是一组复杂的、而又具有相互协同增效作用的混合物.其中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是黄酮碳苷,包括荭草苷、异荭草苷、牡荆苷和异牡荆苷等;内酯类化合物主要是羟基香豆素及其糖苷;酚酸类化合物主要是肉桂酸的衍生物,包括绿原酸、咖啡酸和阿魏酸等.3.鉴别方法AOB的外观为黄色或棕黄色的粉末或颗粒,可溶于水和乙醇,略溶于丙酮、正丁醇、乙酸乙酯等;AOB有吸湿性,在干燥状态时相当稳定.化学试剂鉴别:取本品0.5g溶于100mL95%的乙醇中,按下法鉴别:取上述溶液1mL,加1%FeCl3-乙醇溶液2~3滴,应显深蓝色或蓝紫色.取上述溶液1mL,加1%AlCl3-乙醇溶液2~3滴,应呈鲜黄色;取本品0.5g,加入10mL乙醚,超声波辅助萃取30秒,过滤.取滤液1mL,置70~90℃的水浴中挥干乙醚后,依次加入2%的间二硝基苯溶液(用95%乙醇配制)和2.5mol/L的KOH水溶液各1mL,立即出现微红色,放入上述热水浴中,迅速变成深紫红色.经溴化钾压片后的红外光谱显示,在3400、2900、1610、1520、1080cm-1等附近有特征性吸收.将其溶于光谱纯甲醇后,在200~600nm的波长范围内进行扫描,紫外光谱显示,在240~400nm区域有两个主要的吸收峰,其中在240~280nm之间有一强吸收峰,在300~350nm之间有一次强吸收峰,呈现了植物黄酮制剂的典型特征.4.安全性评价竹叶在我国乃至东南亚的广大地区有着长期的食用和药用历史,1998年(淡)竹叶被卫生部批准列入了“药食两用的天然物名单”,以竹叶黄酮为内容物的“竹康宁”胶囊和片剂也分别于1999年和2002年获得了保健食品的批准文号.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照卫生部GB15193-1994《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和方法》对力夫牌竹叶抗氧化物(AOB)进行了为期一年多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第一阶段大、小鼠急性及口毒性半数致死量(LD50)雌雄两性均大于10000mg/kg体重,按急性毒性分级标准判定,属实际无毒类.第二阶段Ames试验结果为阴性,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结果均为阴性,提示该样品无致突变性.第三阶段大鼠90天喂养试验设低、中、高三个剂量组,分别相当于人最大可能摄入量(860mg/d)的100、200、300倍,试验结果表明,各项指标均未见明显毒性反应,AOB的最大无作用剂量为4.3g/kg体重;传统致畸试验显示各剂量组各项指标均未见有明显的母体毒性和胚胎毒性、致畸性;大鼠一代繁殖试验母体效应、胎仔效应各项指标均未见明显毒性反应.代谢试验表明,AOB中四种碳苷黄酮在大鼠胃肠道内均无直接吸收,灌胃后各个时相血浆和主要组织器官(肝、肾、脑及肌肉组织)均无检出,灌胃后0.5h、1h、1.5h、2h、3h、4h、6h、8h、12h在胃肠道及其内容物中,四种碳苷的回收率分别为83.3%、68.8%、65.0%、61.1%、59.9%、59.1%、57.8%、53.7%、51.7%;一次性灌胃给予受试物,24h后从粪便中检出的原型物占摄入量的27.6%,尿液中未见原形物排出.AOB中的另一主要羟基香豆素类组分则主要经血液途径吸收.灌胃后各时相在大鼠肝脏、脑及肌肉组织均无检出,在血液及肾脏从有检出;给予受试物24h后该组分在尿液中检出1.9%,在粪便中未检出.【竹叶的功效介绍】:竹叶(《别录》)【异名】淡竹叶(《别录》).【来源】为禾本科植物淡竹的叶.植物形态详竹茹条.【采集】随时采鲜者入药.【药材】叶呈狭披针形,长7.5~16厘米,宽1~2厘米,先端渐尖,基部钝形,叶柄长约5毫米,边缘之一侧较平滑,另一侧具小锯齿而粗糙;平行脉,次脉6~8对,小横脉甚显著;叶面深绿色,无毛,背面色较淡,基部具微毛;质薄而较脆.气弱,味淡.以色绿、完整、无枝梗者为佳.【性味】甘淡,寒.①《别录》:味辛平,大寒.②《药性论》:味甘,无毒.③《履_岩本草》:苦,甘,微寒,无毒.④《本草正》:味甘淡,气平微凉.【归经】入心、肺、胆、胃经.①《滇南本草》:入肺.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肺、胃三经.③《本草汇言》:入手太阳经.④《药品化义》:入心、肺、肌三经.【功用主治-竹叶的功效】清热除烦,生津利尿.治热病烦渴,小儿惊痫,咳逆吐衄,面赤,小便短亦,口糜舌疮.①《别录》:主胸中痰热,咳逆上气.②《药性论》:主吐血热毒风,止消渴.③《食疗本草》:主咳逆,消渴,痰饮,喉痹,除烦热.④《日华子本草》:消痰,治热狂烦闷,中风失音不语,壮热,头痛头风,并怀妊人头旋倒地,止惊悸,温疫迷闷,小儿惊痫天吊.⑤张元素:凉心经,益元气,除热,缓脾.⑥《纲目》:煎浓汁,漱齿中出血,洗脱肛不收.⑦《本草正》:退虚热烦躁不眠,止烦渴,生津液,利小水,解喉痹,并小儿风热惊痫.⑧《重庆堂随笔》:内息肝胆之风,外清温署之热,故有安神止痉之功.⑨《本草再新》:凉心健脾,治吐血、鼻血,聪耳明目.【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4钱.【选方】①疗热渴:淡竹叶五升,茯苓、石膏(碎)各三两,小麦三升,栝楼二两.上五味,以水二斗煮竹叶,取八升,下诸药,煮取四升,去滓分温服.(《外台秘要方》竹叶汤)②治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二把,石膏一升,半夏(洗)半斤,人参二两,麦冬(去心)一升,甘草(炙)二两,粳米半升.(《伤寒论》竹叶石膏汤)③治霍乱利后,烦热躁渴,卧不安:浓煮竹叶汁,饮五、六合.(《圣济总录》竹叶汤)④治小儿心脏风热,精神恍惚:淡竹叶一握,粳米一合,茵陈半两.上以水二大盏,煮二味取汁一盏,去滓,投米作粥食之.(《圣惠方》淡竹叶粥)⑤治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竹叶一把,葛根三两,防风一两,桔梗、甘草各一两,桂枝一两,人参一两,附子(炮)一枚,大枣十五枚,生姜五两.上十味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温覆使汗出.(《金匮要略》竹叶汤)⑥治诸淋:淡竹叶、车前子、大枣、乌豆(炒,去壳)、灯心、甘草各一钱半.上作一服,用水二盏,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时温服.(《奇效良方》淡竹叶汤)⑦治心移热于小肠,口糜淋痛:淡竹叶二钱,木通一钱,生甘草八分,车前子(炒)三钱,生地黄六钱,水煎服.(《医力简义》导赤散)⑧治产后血气暴虚,汗出:淡竹叶,煎汤三合,微温服之,须臾再服.(《经效产宝》)⑨治头疮乍发乍差,赤_疼痛:竹叶一斤烧灰,捣罗为末,以鸡子白和匀,日三、四上涂之.竹叶有什么用途?竹叶是竹子的叶子,在自然界中很常见。这些叶子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可以晒干,供人们在水中饮用。此外,它们还可以用作药物,清热解毒,消炎杀菌。以下是竹叶的作用和功能的详细介绍。喜欢竹叶的人可以专注于理解它们。竹叶的作用和功能竹叶的作用和功能1.退热效果竹叶入药后有很好的退热作用。竹叶制成的注射剂对人体发热有很好的治疗效果,能使人的体温尽快恢复正常。此外,竹叶还具有超强的抗病毒能力,防止人体感染病毒,抑制人体内病毒的生长,对人体内病毒引起的发热有一定的治疗作用。2.抗菌效果竹叶还含有多种天然药物成分,具有超强的抗菌能力,能消除人体内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革兰氏阴性菌等常见致病菌,能预防人体炎症,还能使人体炎症迅速消退,在日常生活中,可用于预防和治疗各种细菌性疾病,效果尤为优异。竹叶的作用和功能3.清热利湿竹叶是一种清凉的中药。它能清心泻火、清热利湿。服用后,能加速体内内热和毒素的代谢,增加尿量,防止水分在体内积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体水肿和排尿困难。此外,当人们患口疮、舌口疮、咽喉痛时,经常用竹叶浸泡在水中饮用,也能明显缓解症状。4、延缓衰老竹叶含有大量叶绿素和类黄酮。这些物质能明显防止人体氧化能力,抑制人体自由基活性,加速人体自由基代谢。人们可以饮用水中的竹叶,以减少自由基对人体组织细胞的损伤,防止其癌变,改善身体各种器官的功能,并延缓各种衰老症状的发生。竹叶的作用竹叶是临床上经常使用的一种清热泻火类的中药,它的药性甘、辛、淡,寒,归于心、胃、小肠经。竹叶具有清热除烦、生津、利尿的功效。在临床上,竹叶主要用于热病津伤烦渴的病症;此外,还可以用于心火炽盛所致的口舌生疮、尿赤涩痛等病症。临床应用:在临床上,常使用竹叶来治疗以下几种病症:1、竹叶可以用于热病烦渴的病症。此药甘寒质轻入心经,长于清心泻火除烦,兼凉散上焦风热,又能清胃生津。在治疗热病津伤烦渴的患者时,可以配伍石膏、玄参等药物一同使用;在治疗热病后期,余热未清所致的气津两伤的患者时,可以配伍人参、石膏、麦冬等药物,如竹叶石膏汤。2、竹叶还可以用于口疮、尿赤的病症。此药上清心火,下利小便,引心热下行随小便排出。上治心火上炎所致的口舌生疮,下疗心火移于小肠所致的尿赤涩痛,常配伍木通、生地黄等药物,如导赤散。其竹叶卷心长于清心火,配伍玄参、连翘等药物,可以治疗热陷心包、神昏谵语的病症。使用注意:阴虚火旺、骨蒸潮热的患者不能使用竹叶来治疗。中药竹叶的功效与作用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中药中的竹叶的功效、中药竹叶的功效与作用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竹叶(《别录》)【异名】淡竹叶(《别录》)。【来源】为禾本科植物淡竹的叶。植物形态详"竹茹"条。【采集】随时采鲜者入药。【药材】叶呈狭披针形,长7.5~16厘米,宽1~2厘米,先端渐尖,基部钝形,叶柄长约5毫米,边缘之一侧较平滑,另一侧具小锯齿而粗糙;平行脉,次脉6~8对,小横脉甚显著;叶面深绿色,无毛,背面色较淡,基部具微毛;质薄而较脆。气弱,味淡。以色绿、完整、无枝梗者为佳。【性味】甘淡,寒。①《别录》:"味辛平,大寒。"②《药性论》:"味甘,无毒。"③《履巉岩本草》:"苦,甘,微寒,无毒。"④《本草正》:"味甘淡,气平微凉。"【归经】入心、肺、胆、胃经。①《滇南本草》:"入肺。"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肺、胃三经。"③《本草汇言》:"入手太阳经。"④《药品化义》:"入心、肺、肌三经。"【功用主治】清热除烦,生津利尿。治热病烦渴,小儿惊痫,咳逆吐衄,面赤,小便短亦,口糜舌疮。①《别录》:"主胸中痰热,咳逆上气。"②《药性论》:"主吐血热毒风,止消渴。"③《食疗本草》:"主咳逆,消渴,痰饮,喉痹,除烦热。"④《日华子本草》:"消痰,治热狂烦闷,中风失音不语,壮热,头痛头风,并怀妊人头旋倒地,止惊悸,温疫迷闷,小儿惊痫天吊。"⑤张元素:"凉心经,益元气,除热,缓脾。"⑥《纲目》:"煎浓汁,漱齿中出血,洗脱肛不收。"⑦《本草正》:"退虚热烦躁不眠,止烦渴,生津液,利小水,解喉痹,并小儿风热惊痫。"⑧《重庆堂随笔》:"内息肝胆之风,外清温署之热,故有安神止痉之功。"⑨《本草再新》:"凉心健脾,治吐血、鼻血,聪耳明目。"【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4钱。【选方】①疗热渴:淡竹叶五升,茯苓、石膏(碎)各三两,小麦三升,栝楼二两。上五味,以水二斗煮竹叶,取八升,下诸药,煮取四升,去滓分温服。(《外台秘要方》竹叶汤)②治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二把,石膏一升,半夏(洗)半斤,人参二两,麦冬(去心)一升,甘草(炙)二两,粳米半升。(《伤寒论》竹叶石膏汤)③治霍乱利后,烦热躁渴,卧不安:浓煮竹叶汁,饮五、六合。(《圣济总录》竹叶汤)④治小儿心脏风热,精神恍惚:淡竹叶一握,粳米一合,茵陈半两。上以水二大盏,煮二味取汁一盏,去滓,投米作粥食之。(《圣惠方》淡竹叶粥)⑤治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竹叶一把,葛根三两,防风一两,桔梗、甘草各一两,桂枝一两,人参一两,附子(炮)一枚,大枣十五枚,生姜五两。上十味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温覆使汗出。(《金匮要略》竹叶汤)⑥治诸淋:淡竹叶、车前子、大枣、乌豆(炒,去壳)、灯心、甘草各一钱半。上作一服,用水二盏,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时温服。(《奇效良方》淡竹叶汤)⑦治心移热于小肠,口糜淋痛:淡竹叶二钱,木通一钱,生甘草八分,车前子(炒)三钱,生地黄六钱,水煎服。(《医力简义》导赤散)⑧治产后血气暴虚,汗出:淡竹叶,煎汤三合,微温服之,须臾再服。(《经效产宝》)⑨治头疮乍发乍差,赤焮疼痛:竹叶一斤烧灰,捣罗为末,以鸡子白和匀,日三、四上涂之。(《圣惠方》)